成语意思:指目:手指而目视。道路上的人用手指着,用眼看着。形容事情十分明显
成语出处: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着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
成语意思:人们在路上相遇;只是相互看看;心里有怒怨;可什么话也不敢说。形容反动统治暴虐;社会上没有言论自由。
成语出处:《国语 周语上》:“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成语意思:喻指老而无妻的人。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惊呆的样子。
成语出处:清 无名氏《帝城花样 春珊传》:“诸名士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
成语意思: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成语出处:汉 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成语意思:敦睦:亲厚和睦;邦:泛指国家。形容促使国家之间的关系亲厚和睦
成语出处:鲁迅《“立此存照”(七)》:“但就大体而言,是极有益于敦睦邦交的。”
成语意思: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崔骃传》:“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随时之宜,道贵从凡。”
成语意思: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
成语出处: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 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成语意思:上古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虽粗拙,亦适用。语出《易·系辞下》。
成语出处:语出《易·系辞下》。宋·黄庭坚《题王黄州墨迹后》诗:“掘地与断木,智不如机春。”
成语意思:旦:早晨。暮:晚上。地:地府。早晚就要进入地府。表示年龄已高,随时都可能死去。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龚胜传》:“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成语意思: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成语出处:宋·苏辙《次韵吴厚秀才见录》:“登木求鱼知我掘,循巢觅兔笑君疏。”
成语意思: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成语意思:见“呆若木鸡”。
成语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成语意思:见“呆若木鸡”。
成语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成语意思: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成语出处: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成语意思:骇目:使人看了感到惊骇。看了使人感到心动惊骇。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成语出处:宋·陆游《跋兰亭乐毅论并赵岐王帖》:“王遗墨藏家庙者,今虽仅存,某尝获观,皆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成语意思:形容使人惊异。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答周监丞》:“‘濯龙’二大字,洞心骇目,得未曾有。”
成语意思:动心:为外物诱惑而感情波动;娱:快乐。打动人心并使人快乐
成语出处:宋·陈亮《跋朱晦庵送写照郭秀才序后》:“及凡世间可动心娱目之事,皆斥去弗愿,若将浼我者。”
成语意思: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成语出处:南朝 梁 萧统《文选 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成语意思:暮:太阳落山。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
成语出处:《吴子·料敌》:“六曰: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