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邪

xiéㄒㄧㄝˊ

ㄧㄚˊ

ㄧㄝˊ

ㄧㄩˊ

ㄒㄩˊ

  • 读音xié
  • 总笔画
  • 总笔画6画
  • UNICODE90AA
  • 五笔AHTB
  • 仓颉MHNL
  • 郑码HIY
  • 四角77227
  • 笔画顺序横、撇折、竖钩、撇、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基本字义

邪xiéㄒㄧㄝˊ
  1. 不正当,不正派:~恶(è)。~念。~说。
  2. 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风~。
  3. 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中(zhòng)~。
  4. 妖异怪诞:~魔。~术。
  5. 古同“斜”。
邪yáㄧㄚˊ
  1. 古同“玡”,琅玡山。
邪yéㄧㄝˊ
  1. 古同“耶”,疑问词。
邪yúㄧㄩˊ
  1. 古同“餘”。
邪xúㄒㄩˊ
  1. 古同“徐”,缓慢。

详细解释

  •  xié 

〈形〉

  1. (形声。从邑,牙声。本义:琅邪郡。字亦作琊)
    1.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
    2.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贾子道术》
    3. 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春秋繁露》
    4. 回邪曲直。——《礼记·乐记》
  2. 又如:邪靡(倾斜披靡的样子);邪睨(斜视);邪绝(斜行度越)
  3. 不正当,不正派 [evil]
    1. 虽有奇邪而不治者。——《礼记·祭义》
    2. 亡正处邪。——《周书·王佩》。注:“奸术也。”
    3. 愚乱之邪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4. 是以邪氛岁增。——《汉书·元帝纪》
    5. 放辟邪侈。——《孟子·梁惠王上》
    6. 惧谗邪。——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7. 去邪无疑。——《尚书》
    8.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9. 辟邪说。——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又如:邪魔(恶习);邪皮(不正经,不老实);邪说诬民(用有严重危害性的言论欺骗人民);邪术(不正当的方术)
  5. 异常。妖异怪诞 [heretical]
    1. 性不信巫邪。——《南史》
  6. 又如:邪螭(古代传说中之蛟龙,头上无角);邪教;邪传(怪异的传闻);异端邪说;邪魔外道(指各形各色的鬼怪。或形容事情不入正途)

〈名〉

  1. 品行不正的人 [crafty and evil person]
    1.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书·大禹谟》
    2.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曲,不正,邪恶的人。名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邪丑(邪恶丑陋的人)
  3. 中医指邪气 [pathogenic factor]。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1.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4. 又如:寒邪;风邪;灸刺和药逐去邪
  5. 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demon]。如:中邪;妖邪;邪魅
  6. 另见 yé

国语词典

  •  xié ㄒㄧㄝˊ 

〈形〉

  1. 不正当的。
    1. 如:「邪念」、「邪心」、「邪恶」。
    2.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论〉:「辟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 奇怪、异于正常的。
    1. 如:「事」、「邪门」、「邪魔」。
    2. 《儿女英雄传·第六回》:「这可是的!难道那小子有这么大神通不成?」
  3. 偏斜不正的。
    1. 《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幅在下。」

〈名〉

  1. 不正当的思想或行为。
    1. 如:「改邪归正」、「奸」。
    2.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2. 人事无法理解的怪异事件。
    1. 如:「中」、「驱」、「百不侵」。
  3. 中医称足以伤人致病的四时之气或环境因素。
    1. 如:「风」、「寒」。
  •  yé ㄧㄝˊ 

〈助〉

  1.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1. 《庄子·养生主》:「弟子曰:『非夫子之友?』」
    2. 《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傥所谓天道,是?非?」
  2. 参见「[[邪呼」、「邪许]]」条。
  •  ​xiá ㄒㄧㄚˊ 
  1. (一)​之又音。
  •  xú ㄒㄩˊ 

〈副〉

  1. 慢慢的。
    1. 《诗经·邶风·北风》:「其虚其,既亟只且。」
    2. 汉·郑玄·笺:「,读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所以当去以此也。」
  •  yú ㄩˊ 

〈名〉

  1. 剩余。
    1. 《史记·卷二六·历书》:「归于终,事则不悖。」
    2. 南朝宋·裴骃·集解:「,余分也;终,闰月也。」

康熙字典

【廣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𠀤音斜。【廣韻】不正也。【正韻】姦思也,佞也。【易·乾卦】閑邪存其誠。【書·大禹謨】去邪勿疑。

又【韻會】辟邪,獸名。

又【唐韻】以遮切【集韻】【韻會】【正韻】余遮切,𠀤音耶。【說文】琅邪,郡名。

又莫邪,劒名。吳大夫莫邪作寶劒,因名。

又呼韓邪,匈奴王名。【前漢·宣帝紀】呼韓邪單于來朝。

又若邪,水名。在越州會稽縣。

又胥邪,木名。【司馬相如·上林賦】留落胥邪。【註】胥邪,似椶櫚,皮可爲索。

又汙邪,下地田也。【史記·滑稽傳】汙邪滿車。

又助語,又疑辭,經傳俱作邪,俗作耶。

又【集韻】羊諸切,音余。與餘同。【史記·歷書】歸邪於終。【註】邪,餘分也。終,閏月也。

又【集韻】時遮切,音闍。瑞星名。【史記·天官書】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命曰歸邪。【註】邪,音蛇。

又【字彙補】子可切,音左。【前漢·司馬相如傳】邪與肅愼爲鄰。【註】邪讀爲左,謂東北接也。

又叶詳於切,音徐。【詩·邶風】其虛其邪,旣亟只且。【註】邪,亦作徐。緩也。

又叶伊宜切,音移。【尚書·考靈曜】虛爲秋𠋫,昴爲冬期。隂氣相左,德乃不邪。

外语翻译

  • 英语:wrong, evil, depraved, vicious, perverse, heterodox
  • 德语:dämonisch (Adj)​,ruchlos (Adj)
  • 法语:mauvais,malfaisant

说文解字

琅邪郡。从邑牙聲。以遮切

(邪)琅邪郡也。謂琅邪郡之字如此作也。前志曰。琅邪郡、秦置。屬徐州。後志曰。琅邪國、屬徐州刺史部。許從前漢之制、故曰郡。前志。郡領東武等五十一縣。今山東兖州府東境、沂州府及青州府南境、莒州、萊州府南境、膠州一帶皆是其地。今兖州府諸城縣縣東南百四十里有故琅邪城。古齊琅邪邑也。其地有琅邪山。管子。齊桓公將東遊。南至琅邪。孟子。齊景公欲遵海而南。放於琅邪。蘇秦說齊宣王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史記。秦始皇屢竝海至琅邪。子虚賦曰。齊東陼鉅海。南有琅邪。皆謂今諸城縣。山海經云琅邪臺在渤海郡閒。非也。趙岐曰。琅邪、齊東南境上邑。越?書。句踐旣滅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立觀臺於山上。周七里。以望東海。始皇立琅邪郡、爲三十六郡之一。而漢因之。尋周時琅邪之名未知何解。許君以其字從邑。傅合郡名爲釋耳。九經字㨾曰。郎邪、郡名。郎、良也。邪、道也。以地居鄒魯。人有善道。故爲郡名。今經典玉旁作良者譌。未知其說所出。古書?無作郎者。且琅邪齊地。非鄒魯地。邪、古書用爲衺正字。又用爲辭助。如乾坤其易之門邪、乾坤其易之緼邪、是也。今人文字。邪爲疑辭。也爲決辭。古書則多不分別。如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當作邪是也。又邪也二字古多兩句竝用者。如龔遂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韓愈文。其眞無馬邪、其眞不知馬也。皆也與邪同。从邑。牙聲。以遮切。古音在五部。按漢碑琅邪字或加玉旁。俗字也。近人隷書從耳作耶。由?耳相似。臧三牙或作臧三耳。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ɕiɛ˧˥; jɑ˧˥; jɛ˧˥; jy˧˥; ɕy˧˥
  • 唐代读音: zia
  • 日语读音: YA KA YOKOSHIMA
  • 韩语罗马: SA YA
  • 现代韩语: 사
  • 越南语: tà
  • 客家话: [沙头角腔] sia2 [宝安腔] sia2 [台湾四县腔] sia2 ja2 ja1 [客英字典] sia2 ja2 [海陆腔] sia2 ra2 ra1 [客语拼音字汇] xia2 [陆丰腔] sia3 [梅县腔] sia2 ja2 [东莞腔] sia2
  • 粤语: ce4 je4
  • 近代音: 心母 車遮韻 平聲陽 斜小空;
  • 中古音: 喻以母 麻韻 平聲 邪小韻 以遮切 三等 開口;邪母 麻韻 平聲 衺小韻 似嗟切 三等 開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影母 模部 ;影母 模部 ;心母 模部 ;王力系统:餘母 魚部 ;餘母 魚部 ;邪母 魚部 ;

别人正在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