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十六·舆地考二
作者:
○古冀州
《禹贡》曰:“冀州既载(载,始也。冀州,尧都,故禹治州自此而始也。
以唐、虞之都,不言封略,余州所至,即是其境矣),壶口、雷首,至於太岳(壶口山,在今文成郡吉昌县。太岳,在今平阳郡霍邑县,即霍山也。雷首在今河东郡河东县,此山凡有九名,即历山、首阳山、薄山、襄山、甘枣山、中条山、渠猪山、独山等名是也)。既修太原,至於岳阳(太原,今太原府。岳阳即霍山也,亦曰太岳)。覃怀底绩,至於衡漳(覃怀,近河地名,今河内郡也。底,致也。绩,功也。衡漳,谓漳水横流而入河,在今广平郡西北肥乡县界也),厥土惟白壤(柔土曰壤)。恒、卫既从,大陆既作(恒、卫,二水名也。恒水出恒山,在今博陵郡恒阳县界。卫水在今常山郡灵寿县西山所出。大陆泽,郑玄云:“在钜鹿北。”言水徙故道,可以耕作。今赵郡象城县界。)岛夷皮服(海曲曰岛。
居岛夷而衣其皮)。夹右碣石,入於河(碣石,海边山名,在今北平郡卢龙县也。
言禹夹行此山之右。入河,逆山也)。”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并置牧。《周礼·职方》曰:“河内曰冀州,山曰霍,薮曰杨纡(《尔雅》云:“秦有杨纡。”而此以为冀州薮,未详其义及所在也),川曰漳,浸曰汾潞(漳水出今上党郡长子县界。汾水出今楼烦郡静乐县管涔山。潞水出今密郡密县也)。其利松、柏。人五男三女。畜宜牛、羊,宜黍、稷。”其地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其在天官,昴、毕则赵之分野(汉之信都、真定、常山、中山,涿郡之高阳、莫阝、州乡;广平、钜鹿、清河、河,渤海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邱;西有太原、定襄、中、五原、上党,皆其分也。今邺郡、广平、钜鹿、信都、赵郡、博陵、河、文安、饶阳、高平、上党、乐平、阳城、太原、定襄、中、单于,雁门之西南境,楼烦之南境,西河之东境,皆是也),尾、箕则燕之分野(汉之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上谷、代郡、雁门、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固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其分也。今上谷、范阳、顺义、归化、归德、妫川、渔阳、密、北平、柳城、马邑、安边,雁门之东北境,楼烦之北境,皆是也),兼得秦、魏、卫之交(汉之西河,今昌化之北境,西河之西境,宜属秦。汉之高陵以东,尽河内今河内,今河东、平阳、文城、大宁,昌化之南境,绛郡、陕鄂之河北地,河内之西境,并宜属魏。汉之河南野王、朝歌,今河内之东境、汲郡,皆宜属卫矣)。秦平天下,置郡,为钜鹿(今常山、信都,赵郡之东北境,博陵郡之西境,钜鹿之北境,饶阳之南境,兼兖州之域景城之南境,皆是也)、邯郸(今广平、邺郡,钜鹿之南境,赵郡之西南境,皆是也)、上谷(今上谷、范阳、文安、河、妫川、归化、顺义、归德、饶阳之北境,赵、博陵之东境,及兖州之域景城之北境,皆是也)、渔阳(今渔阳、密郡地,皆是也)、右北平(今北平郡)、辽西(今柳城及北平郡之东境,皆是也)、河东(今河东、绛郡、陕郡之北境,平阳、太宁、交城等郡,皆是也)、上党(今上党、高平、乐平、阳城等郡,皆是也)、太原(今太原、西河、昌化、定襄及雁门之南境,楼烦等郡,皆是也)、代郡(今安边及马邑之北境,皆是也)、雁门(今马邑之南境,雁门之北境,皆是也)、中(今中、单于府是也)及三川郡之北境(今河内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冀州(领郡、国九)、幽州(领郡、国十)、并州(领郡九。古冀州西境则属司隶,今河东、绛郡、平阳、河内、汲郡)。后汉并因前代。为冀州(理於高阝。高阝,今赵郡高邑县。袁绍、曹公理邺。邺,今郡县。高阝,呼各反)、幽州(治蓟,今范阳郡县)、并州(理晋阳,今太原府)。魏并因之。晋置冀州(领郡、国十三,治房子,今赵郡县)、幽州(领郡、国七,治涿,今范阳郡是也)、并州(领郡、国六)。惠帝之后,其地沦没於刘元海、石勒、慕容隽,又为苻坚所陷。坚败,慕容垂据之。后属后魏。自此分割,不可详焉。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北道(范阳、汲郡、邺郡、广平、饶阳、河、常山、博陵、信都、赵郡、钜鹿、文安、上谷、北平、密、妫川、渔阳、柳城、归德、顺义、归化等郡)、河东道(河东、绛郡、平阳、太原、上党、西河、高平、太宁、昌化、文城、阳城、定襄、乐平、雁门、楼烦、安边、中、马邑等郡),兼分人都畿(河内郡)、关内道(单于)。唐末,营、平二州陷於契丹。梁初,刘仁恭父子据幽、燕,继而为晋王所灭。晋灭梁,称唐。唐末,石敬瑭叛,以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赂契丹,资其兵伐唐,为晋。
晋亡,汉继之。汉亡为周,刘据河东。周世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周亡,宋受命,太宗以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尽得河东之地。宋承唐制,冀州之境为河北、河东两路,其后又分河北为东、西二路。宣和,遣使约女真夹攻辽,取石晋所没之地十六州。辽既亡,金人止以蓟、景、檀、顺、涿、易六州二十四县来归。辽将张又以平州来降,继复为金所取。靖康后,冀地尽没於金。
冀州,尧都所在,疆域尤广(梁州境宇虽遐远,而杂以夷獠,中夏唯冀州最大)。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太行、恒山之东),而邺郡,高齐国都,浮巧成俗(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惟伎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讠皮,至今好为诉讼)。山西土瘠,其人勤俭,而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魏丰乐侯杜君畿为河东守,开置学官,亲执经教授,郡中化之。自后河东特多儒者),闾里之,习於程法。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资焉。
◎古冀州历代沿革之图▲春秋时可考者二十二国
晋晁邢魏霍耿北燕邗扬冀郇尹鼓肥黎潞阳共鲜虞赤狄无终山戎
▲秦时为郡十三
钜鹿郡邯郸郡太原郡上党郡河东郡三川郡北境雁门郡辽西郡右北平郡渔阳郡上谷郡代郡中郡▲汉时为郡国二十四县三百七十三恒山郡十八县(元氏石邑桑中灵寿蒲吾上曲阳九门井陉房子中邱封斯关平棘高阝乐阳平台都乡行唐)
魏郡十八县(邺馆陶斥邱沙内黄清渊魏繁阳元城梁期黎阳即裴武始邯会阴安 平恩 邯沟武安)钜鹿郡二十县(钜鹿南广阿象氏瘿陶宋子杨氏临平下曲阳贳枭阝新市堂阳安定敬武历乡乐信武陶柏乡安乡)
赵国四县(邯郸易阳柏人襄国)
真定国四县(真定晁城肥累绵曼)
河国四县(乐成侯井武隧弓高)
广平国十六县(广平张朝平南和列人斥章任曲周南曲曲梁广乡平利平乡阳台广年城乡)
中山国十四县(卢奴北平北新城唐深泽苦陉安国曲逆望都新市新处毋极陆成安险)
河内郡十八县(怀汲武德波山阳河阳州共平皋朝歌修武温野王获嘉轵沁水隆虑荡阴)
信都国十七县(信都历扶柳辟阳南宫下博武邑观津高是广川乐乡平是 桃西梁昌成东昌修)
太原郡二十一县(晋阳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阳邑广武)
广阳国四县(蓟方城广阳阴乡)
涿郡二十九县(涿邱固安南深泽范阳蠡吾容城易广望莫阝高阳州乡安平樊舆成良乡利乡临乡益昌阳乡西乡饶阳中水武垣阿陵阿武高郭新昌)
上党郡十四县(长子、屯留余吾铜沽涅氏襄垣壶关 泫氏高都潞崎氏阳阿远)
河东郡二十四县(安邑大阳 猗氏解蒲阪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泽端氏临汾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讠聂骐)
西河郡三十六县(富昌驺虞鹄泽平定美稷中阳乐街徒经皋狼大城广田圜阴益阑平周鸿门蔺宣武千章增山圜阳广衍武车虎猛离石罗饶方利博陵隰成临水上军西都平陆阴山《角》是盐官)
雁门郡十四县(善无沃阳繁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晁陶剧阳崞平城孚马邑强阴)代郡十八县(桑干道人当城高柳马城班氏延陵犭示氏广昌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平舒代灵邱卤城)
中郡十一县(中咸阳陶林桢陵犊和沙陵原阳沙南北舆武泉阳寿)
定襄郡十二县(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安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
上谷郡十五县(沮阳泉上潘军都居庸ず瞀夷舆下落昌平广宁涿鹿且居茹女祁宁)
渔阳郡十二县(渔阳狐奴路雍奴泉州平谷安乐 《厂辛》奚犷平要阳白檀滑盐)
右北平郡十六县(平刚无终石城廷陵俊靡ペ徐无聚阳土垠白狼夕阳昌城骊成广成宇平明)
辽西郡十四县(且虑海阳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宾从交黎阳乐狐苏徒河交城临渝)
▲晋时为郡国二十九县一百九十五
安平国八县(信都下博武邑武遂观津扶柳广宗经)
赵国九县(房子元氏平棘高邑中邱柏人平乡枭阝下曲阳)
钜鹿国二县(《广婴》陶钜鹿)章武国四县(东平舒文安章武东州)
顿邱郡四县(顿邱繁阳阴安晁)
魏郡八县(邺长乐魏斥邱安阳荡阴内黄黎阳)汲郡六县(汲朝歌共林虑获嘉修武)
河内郡九县(野王州怀平皋河阳沁水轵山阳温)
博陵国四县(安平饶阳安国南深泽)常山郡八县(真定石邑灵寿上曲阳蒲吾井陉九门南行唐)
河国六县(乐城武垣成平易城中水郑)
中山国八县(卢奴魏昌新市安喜蒲阴望都唐北平)
乐平郡五县(沾上艾寿阳阳乐平)
太原国十三县(晋阳阳曲榆次于离盂狼孟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上党郡十县(潞、屯留壶关长子泫氏 高都铜涅襄垣武乡广平郡十五县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襄国南和任曲梁 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
河东郡九县(安喜 闻喜垣汾阳大阳猗氏解蒲阪河北)
高阳国四县(博陆高阳北新蠡吾)
平阳郡十二县(平阳杨端氏永安蒲子 狐讠聂襄陵绛邑泽临汾北屈皮氏)
雁门郡八县(广武崞晁陶平城人繁原平马邑)
西河国四县(离石隰城中阳介休)
代郡四县(代广昌平舒富城)
新兴郡五县(九原 定襄中广牧晋昌)
范阳国八县(涿良乡方城长乡固安范阳容城)
北平郡四县(徐无土垠狻靡无终)
燕国十县(蓟安次昌平宣都 广阳潞安国泉州雍奴狐奴)
广宁郡三县(下洛涿鹿潘)
辽西郡三县(阳乐肥如 海阳)
上谷郡二县(沮阳居庸)▲隋时为郡三十县二百有七
常山郡八县(真定行唐石邑滋阳九门井陉房山灵寿)
长平郡六县(丹川沁水端氏泽高平陵川)
魏郡十一县(安阳邺临漳 成安灵泉尧城洹水滏阳 临水林虑临淇)
汲郡八县(卫汲隋兴黎阳内黄汤阴临河澶水)
文城郡四县(吉昌文城伍城昌宁)临汾郡七县(临汾襄陵冀氏杨霍邑汾西岳阳)
龙泉郡五县(隰川永和楼山石楼蒲)
西河郡六县(隰城介休永安平遥灵石绵上)离石郡五县(离石修化定胡平夷太和)
雁门郡五县(雁门繁灵邱五台崞)
马邑郡四县(善阳神武内 开阳)楼烦郡三县(静乐临泉秀容)
定襄郡一县(大利)
太原郡十五县(晋阳太原交城汾阳文水 祁寿阳榆次太谷乐平和顺辽山平城石艾盂)
襄国郡七县(龙冈南和平乡沙河钜鹿内邱柏人)
武安郡八县(永年肥乡清漳平恩水武安邯郸临)
河东郡十县(河东桑泉汾阴龙门芮城夏河北猗氏虞乡安邑)
绛郡八县(正平翼城绛曲沃稷山闻喜太平垣)
安乐郡二县(燕乐密)
博陵郡十县(鲜虞北平唐恒阳新乐隋昌毋极义丰深泽安平)
河内郡十县(河内温济源河阳 安昌王屋获嘉新乡修共城)
河郡十三(县河 文安乐寿束城景城 高阳饶阳博野清苑长卢平舒曾城郑)
信都郡十二县(长乐堂阳衡水枣强武邑武强南宫斌强鹿城下博 {艹} 阜城)
赵郡十一县(平棘高邑赞皇元氏 《广婴》陶栾城大陆柏乡房子晁城鼓城)上党郡十县(上党长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涉乡铜沁源)
涿郡九县(蓟良乡安次涿固安潞雍奴昌平怀戎)上谷郡六县(易氵来水晁遂城 永乐飞狐)
辽西郡一县(柳城)
北平郡一县(卢龙)
渔阳郡一县(无终)
唐时为州四十三县二百二十一(县名巳见各州条下此不重具)
恒州九县相州十一县邢州九县定州十一县怀州五县磁州三县深州四县瀛州六县莫州六县冀州九县赵州九县并州十三县潞州十县晋州九县代州五县绛州七县蒲州八县泽州六县汾州五县忻州二县隰州六县慈州五县 仪州四县宪州三县岚州四县沁州三县营州一县平州三县檀州二县蓟州三县幽州十一县涿州五县顺州三县妫州二县蔚州三县朔州二县州一县易州六县应州二县新州二县儒州一县武州一县单于大都护府一县宋时为州五十县一百九十二(县名已见各州条下此不重具)真定府九县相州六县邢州八县定州八县怀州五县晁州四县磁州四县州六县深州五县瀛州四县雄州二县霸州三县莫州四县祁州三县冀州七县赵州七县保州一县安肃军一县广信军一县永定军一县干宁军一县顺安军一县信安军一县保定军一县承天军一县太原府十县潞州八县晋州十县代州四县绛州七县河中府八县解州三县庆成军一县慈州三县隰州六县忻州二县汾州五县泽州六县辽州四县宪州一县岚州三县石州五县威胜军四县平定军二县宁化军一县岢岚军一县火山军一县保德军一县大通监一县永利监一县
真定府春秋时鲜虞国之地。(《左传》:“晋伐鲜虞。”注:“中山新市县。”)战国时属赵(赵之东恒邑也)。秦属钜鹿郡。汉高祖置恒山郡,后避文帝讳,改曰常山郡,亦属真定国。后汉属常山国。晋复为常山郡,后魏因之。后周置恒州,领常山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常山郡。唐干元中,复为恒州。或为常山郡,天宝中,改为平山郡。元和中,改为镇州。又为成德军节度,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九(真定、鹿泉、城、石邑、井陉、灵寿、九门、房山、行唐)。后唐为北都真定府,俄罢都,复为成德军。晋改为常州顺国军。汉复为成德军,真定府,后以赵州之元氏、栾城二县来属。宋开宝,废九门、石邑二县。端拱初,以鼓城隶祁州。淳化初,以束鹿隶深州。庆历八年,置真定府路安抚使,统真定、磁相邢赵六州。宋神宗时,以河北为天下根本,以真定为河北根本,所以扼贼之冲,为国门户,当时募集乡兵,大修武备。有河漕以丰边用,有商贾以集刍粟。三关置方田水耨,胡骑既有限隔,又屯重兵,与定州相掎角捍御为重镇。靖康末,陷於金。贡罗。领县八,治真定。真定(汉县。有滹沱河、滋水)城(隋县,晋陷虏,周复)获鹿(唐县。有井陉关)井陉(汉县。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汉书》:“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熙宁中,省井陉入获鹿、平山。八年,复治井陉县,徙治天威军,即县治军军使隶府。有二寨。金人为威州)平山(唐县。有十五寨、白马关)灵寿(本中山国之都。汉县。卫水在西。有二寨。熙宁中,省为镇入行唐。元初,复之)元氏(汉县。常山郡故城,光武征彭宠,生明帝於此)栾城(汉县。有氵氐水、汶水)。
相州殷王河甲居相,即其地也。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属赵。秦为邯郸郡地。两汉为魏郡。魏武王建都於此(魏都在邺县)。晋亦为魏郡。后赵石虎、前燕慕容俊并都之(皆都邺)。后魏道武置相州,取河甲居相之义。东魏静帝初迁都於此,改置魏尹及置司州牧。北齐又都焉,改为清都郡,置尹。后周置相州及魏郡(自故邺移治安阳城)。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魏郡。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伎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讠皮,至今好讼。唐为相州,或为邺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十一(安阳、尧城、洹水、滏阳、邺、内黄汤阴、林虑、临河、成安、临漳)。梁为昭德军节度。后唐降为军事。晋为彰德节度,后以内黄、成安、洹水三县属大名府。宋因之。靖康二年,陷於金。贡暗花牡丹花纱、知母、胡粉、绢。领县六,治安阳。安阳(即纣都之地。隋县。有铜雀台、西河、洹水)邺(汉县。东魏、北齐所都。有漳水、紫陌桥、西门渠、三台、凤阳门。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临漳)汤阴(古里城,文王被囚之所。汉汤阴县。有水、荡水。宣和初,以县隶州,寻复之)永定(唐县。梁改长平,后唐复)临漳(西门豹为令,造十二渠,决漳水溉民田。
东魏县)林虑(后魏县。有隆虑山、洹水、漳水)。
邢州古祖乙迁於邢,即此地,亦邢国也。春秋时卫灭邢;鲁僖公时晋伐卫取邢,其地遂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邯郸二郡地。项羽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国,即其地也。汉属钜鹿常、山二郡及赵、广平二国地。后汉因之。晋为钜鹿、赵二国。石勒都於此(张宾说曰:“襄国因山险,形胜之国,可都之)。后魏为钜鹿郡。隋置邢州,炀帝初,置襄国郡。唐为邢州,或为钜鹿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九(龙冈、尧山、南和、沙河、平乡、钜鹿、青山、任、内丘)。黄梁保军节度,后唐改安国军。宋因之。宣和初,升为信德府。建炎二年,陷於金。贡绢、白磁盏、解玉砂。领县八,治龙冈。龙冈(即秦信都县,隋初改名。县北有夷仪岭。《左传》“邢迁夷仪。”即其地。有蓼水、氵禺水。宣和初改为邢台)沙河(隋县)南和(汉县。后周置南和郡)任(汉张县地唐县。有任水、氵索水。熙宁五年,省为镇入南和。元初,复)平乡(古大鹿之野。有沙邱之台,纣所筑,即始皇死处。晋为县。熙宁,省为镇入钜鹿。元初,复之)钜鹿(汉南栾县地。隋为县。有广阿泽)尧山(唐县。
有氵氐水。熙宁六年,初省为镇入内邱。元初,复)内邱(隋县。有砺清水、龙腾水)。
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中山记》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於此(都中山,置中山郡。至慕容宝,为后魏所陷)。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又为义武军节度,属河北(宋同)。
领县十一(安喜、义丰、望都、唐昌、北平、鼓城、深泽、恒阳、无极、陉邑、新乐)。后周以深州博野来属。宋建隆初,以易州北平属。太平兴国初,改定武军。雍熙,以博野置宁边军。景德初,以蒲阴置祁州,以祁州无极来属。庆历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抚使,统定保深祁、广信安肃顺安永宁八州军。政和三年,升为中山府。建炎初,金人分兵据两河,唯中山庆源、保莫邢冀磁绛相州皆能坚守。中山自靖康末受围,至建炎二年三月凡三岁,粮竭人困始陷。贡罗、大花绫。领县八,治安喜。安喜(古中山鲜虞地。汉卢奴县。有卢水,水常黑曰卢,不流曰奴,因以名为县焉)无极(汉旧县)曲阳(汉县。有北岳恒山,常水所出)陉邑(唐县)望都(唐县。尧始封於此。有尧母庆都山、唐水、於水、博水。金人改为庆都县)唐(汉苦新陉县)乐春(秋鲜虞国,隋县。有氵瓜水、常水)北平(汉县。庆历二年,以北军寨建军,四年,即县治置军使,隶州)。怀州《禹贡》覃怀之地,太行山在焉。周为畿内及卫、于阝、雍三国(于阝音于)。春秋时,又属晋。《左传》,襄王赐文公“阳樊、隰原、攒茅之田,晋於是始启南阳”(杜注云:“晋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阳也。”)。又云:武王克商,苏忿生以温为司寇,其田有ㄨ、怀是也(ㄨ,徒回反)。战国时,为魏、卫二国之境。秦始皇灭卫,其君角徙居野王,阻共山保之。胡亥废角为庶人,以其地属三川郡。项羽立司马为殷王,王河内。汉高帝初,为殷国,寻更名河内郡。后汉因之。晋为河内、汲二郡地。后魏置怀州,兼置河内郡。隋初郡废,而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河内郡。唐因之,亦为东畿内之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五(宋同)。为河内郡,团练,俄为防御。建炎后,陷於金,金隶河东南路。贡牛膝、皂角。领县五,治河内。河内(隋县。有太行山、沁水、丹水、大会寨)武德(周苏忿生之邑。唐县。熙宁,省为镇入河内。元初,复)
修武(商宁邑。汉县。熙宁,省为镇入武陟。元初,复)武陟(即魏文帝封汉献帝居独鹿之地。唐县)获嘉(汉武帝幸缑氏,至汲县,得南越相吕嘉首,因以名其县。有清水)。
卫州殷之旧都。周既灭殷以殷余入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之,故商墟也。其后卫为狄人所灭,齐桓更封卫於河南楚邱,而河内殷墟复属於晋。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为河东、郡三川二郡之地。二汉为河内、魏二郡地。魏置朝歌郡。晋改置汲郡,后魏亦为汲郡。东魏置义州。后周为卫州,又分置修武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为汲、河内二郡地。唐为汲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五(汲、共城、卫、新乡、黎阳)晋以黎阳隶滑州。宋为汲郡,防御。靖康后,陷於金。贡绵、绢。领县四,治汲。汲(即牧野之地,纣都近郊。有比干墓。汉县)新乡(隋县。熙宁,废为镇入汲。元初,复)卫(隋县。有苏门山、鹿台、糟邱酒池、枋头城。熙宁,废为镇入黎阳。元初,复)共城(古共伯国。
隋县。有鹿门陂)。
磁州本相州、州之地。唐武德元年,以相州之滏阳、临水、成安置。贞观元年州废,还其县相州。永泰元年,复以相州之滏阳,州之邯郸、武安置。天三年,以“磁”“慈”声一,更名惠州。属河北道(宋同)。后唐复名磁州。宋为滏阳郡,防御。建炎后,陷於金。贡磁石。领县四,治滏阳。滏阳(后周县。有鼓山、漳水、滏水、佛图澄墓)武安(汉县。有四寨及水)邯郸(战国时赵所都。汉县。有赵王如意温明殿)昭德(唐昭义县。熙宁中,省为镇入滏阳)。
州《禹贡》“覃怀底绩,至於衡漳(衡漳在今郡南肥乡县界)。”春秋时赤狄之地(晋荀林父败赤狄於曲梁,即此),其后属晋。七国时赵所都。秦属邯郸郡。汉初置广平国,武帝改为平千国,宣帝复为广平国。后汉省入钜鹿郡,后为魏郡之西部。魏改为广平郡。晋、后魏因之。后周置州。隋置武安郡。唐初,刘黑闼都之;克平,置州。或为广平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六(宋同)。宋为广平郡,防御(《隋图经》:“云今赵氏数百家,有祭祀,别设客位,祀公孙杵臼、程婴。”)。靖康后,陷於金。贡纟由。领县六,治永年。永年(汉曲梁县,隋改名。有水)鸡泽(唐县。有沙河)曲周(汉县。有纣钜桥仓。熙宁,省为镇入鸡泽。元初,复)平恩(汉县)肥乡(隋县。有列人城、平原君墓)临(汉县。熙宁,省为镇入永年。元初,复)。
深州战国时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地汉为涿州地。后汉属安平国,桓帝以后为博陵郡。晋为博陵国。后魏为郡,北齐同。隋废郡,置深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博陵、河二郡。唐复置深州,或为饶阳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四(饶阳、鹿城、陆泽、安平)。周以博野属定州,以冀州武强来属。宋雍熙四年,废陆泽。淳化初,又以真定府束鹿来属。至道初,以乐寿隶瀛州。为饶阳郡,防御。靖康后,陷於金。贡绢。领县五,治静安。静安(有衡漳水、大陆泽。汉下博县,周以为军。雍熙后,废军还属)武强(唐县)安平(汉县。有沙水、滹沱河)束鹿(唐县)饶阳(汉旧县。有芜娄亭、漳水)。
瀛州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上谷郡之地。汉属涿郡,后为河国。
后汉及晋因之。后魏为河郡。隋初废郡,置瀛州。炀帝初州废,复为河郡。
唐因之,属河北道(宋同),领县六(河、乐寿、博野、高阳、平舒、束城)。
晋高祖以赂契丹。周世宗复取之,以大城属霸州。宋至道三年,以高阳隶顺安军,以新州乐寿来属。为瀛海军节度使。旧名关南,庆历八年,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统瀛莫雄贝冀沧、永静保定干宁信安十一州军。大观二年,升为河府。建炎初,陷於金,金人以交河镇、肃宁寨增为二县。贡绢。领县四,治河。河(汉州乡县,武帝得钩弋夫人於此。隋改今名。雍熙中,於县西置平虏寨)。乐寿(汉乐城县。有徒骇河、房渊。汉又曰中水县,居两河之故名。金人为献州)景城(隋县。有平虏寨。熙宁中省为镇,入乐寿)束城(后魏置束州。隋为县。熙宁,省为镇入河。元初,复)。雄州本唐涿州瓦桥关,在易水之东,当九河之末,其地控扼幽蓟。晋陷契丹。周克复,建为州,置归义县;以易州容城来属。自周世宗以来,两河之地置三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瀛州高阳关,分置重兵,与真定府定州相掎角。
政和三年,赐郡名曰易阳,为易阳郡,防御。属河北道。靖康后,没於金。贡纟由。领县二,治归信。归信(唐归义县,隶涿州。周置於瓦桥关,太平兴国初改。有拒马河)容城(唐县,周废,建隆初复)。
霸州本唐幽州永清县地,后置益津关。晋陷契丹。周复,以其地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来属。古上谷郡地,濒海,皆斥卤沮洳,东北近三百里,野无所掠,非入寇之径。何承矩曰:“自陶河至泥姑口,屈曲九百里,天设险阻,真地利也,讲习水战之具,大为要害。”政和,为永清郡,防御。属河北道。靖康,陷於金。金人属中都大兴府路,以信安军为县来属。贡绢。领县三,治永清。永清(唐县)文安(汉县。宋置八寨)大城(魏平舒县,周改名。有滹沱河)。
莫州其地本属瀛州。唐景二年,分瀛州置莫阝州。开元十三年,改为莫州,其后或为文安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六(莫阝、文安、长丰、任邱、唐兴、清苑)。晋初陷契丹。周世宗复取之,以文安属霸州,后又废。宋太平兴国,以清远置保州。政和,为文安郡,防御。其地外捍海道,如易水之在莫阝,滹沱之在任邱、文安,所谓九十九淀,不可具名。旧屯万人,以护塘泊,且多立城寨以守之。靖康初,陷於金。贡绵。领县三,治莫。莫(汉县。有易水、氵寇水,熙宁,省入任邱)任邱(唐县。有高阳城。建寨二)长丰(唐县。熙宁,省为镇)。祁州本唐定州地,分建祁州。宋端拱初,以镇州鼓城来属。景德初,移治於定州蒲阴,以无极隶定州。为蒲阴郡,团练。属河北道。靖康陷於金。绍兴初,金迁其民,以其城为元帅府。九年复,十年,金人举国中之兵集此。贡花纟。
领县三,治蒲阴。蒲阴(唐义封县,太平兴国初改。有塘河、沙河)鼓城(春秋鼓子国。隋为县)深泽(唐县。熙宁省为镇入鼓城。元初,复)。
冀州古冀、兖二州之域(禹导河自大亻丕山北过洚水,至於大陆。按《地理志》,洚水南自清河郡经城县界,入当郡南宫县界,又东北入信都县界。《水经》云:“洚故渎又东北经辟阳亭北,又经信都城东,散入泽渚。”按:辟阳亭在今郡理东南三十五里,今县乃汉信都国城,则郡理东入兖州之域,郡理西入冀州之域焉)。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郡地。汉高祖置为信都国,景帝改为广川国,宣帝复为信都国。后汉明帝更名乐成国,安帝更名安平国,汉末兼置冀州(领郡、国九,治於此)。晋亦然。后魏为长乐郡,兼置冀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郡废,而冀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信都郡。唐为冀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咸亨三年复旧。或为信都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九(信都、南宫、武强、枣强、衡水、下博、阜城、武邑、堂阳)。晋以堂阳属真定府。周以武强隶深州,以堂阳还属。宋淳化初,以阜城属永静军。宣和,为安武军节度。建炎二年,陷於金。贡绢。领县七,治信都。信都(唐县。有胡卢河)南宫(汉旧县。上有洚水枯渎、浊漳河。吕后封张敖子偃为南宫侯)(汉县。有观津城)堂阳(隋县,晋改蒲泽,汉复。元丰,省为镇)枣强(汉县。有广武城)衡水(隋县。有衡漳故渎)武邑(隋县。有洚渠)。赵州春秋时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钜鹿二郡地。后汉属常山国、钜鹿郡地,兼置冀州(领郡、国九,治高阝,今高邑县)。晋为赵国,亦置冀州(领郡、国十三,治房子)。后魏为赵郡,明帝兼置殷州。北齐为赵州,郡仍旧。隋改置栾州,炀帝改为赵州,寻复为赵郡。唐为赵州,或为赵郡。属河北道(宋同)。领县九(平棘、元氏、栾城、高邑、临城、宁晋、昭庆、柏乡、赞皇)。
后以元氏、栾城二县隶真定府。宋为庆源军节度,宣和初,升为庆源府。靖康后,陷於金,改为沃州。贡绵、绢。领县七,治平棘。平棘(汉县。有沙水、槐水)
宁晋(唐县。有《广婴》陶城)高邑(汉高阝县,光武即位之地。熙宁省,元复)
柏乡(隋县。有高阝坛。熙宁省,元复)临城(唐县。有敦与山、氵氏水、彭水)赞皇(隋县。有赞皇山、四望山。熙宁省,元复)隆平(唐昭庆县,开宝五年改。为大陆泽,《隋图经》云:“大陆、大鹿、大阿,一泽异名。”又按《尔雅》云:“四无山阜,旷然平地。”杜佑、李吉甫以邢、赵、深三州为大陆)。
保州本唐莫州清远县。其地汉为乐乡,汉高祖封乐毅后乐巨叔於此。宋初,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建为州。属河北道。政和,名清苑郡。自州之西,皆无塘水,惟广植林木,以限胡骑。靖康后,陷於金,隶中都大兴府路,置蒲城县。贡绢。领县一:保塞(后魏清苑县。太平兴国六年改,析易州蒲城县之南境入焉。有沈远河、浪山寨。金人复为清苑县)。
安肃军本唐易州遂城县地。后唐置宥戎镇。周为梁门口寨。宋太平兴国六年,建为静戎军,析易州遂城县三乡置静戎县隶焉。景德元年,并县改。属河北道。国初以梁门、遂城二县为安肃、保信军,所谓“铜梁门铁遂城”者也。自童贯、蔡攸既得燕山,谓安肃、保信在内地,皆废为县,移军营,废楼橹。宣和末,始诏复为军,而金寇巳大入,遂陷。金隶中都大兴府路。贡素纟它。领县一:安肃(中。有易水、漕河)。广信军本唐易州遂城县。宋太平兴国六年,以其地建威虏军,景德元年改。
属河北道。靖康后,陷於金。金为遂州,隶中都大兴府路。贡纟由、栗子。领县一:遂城(隋县。有遂城山、徐河、鲍河)。
永定军 本唐定州博野县。宋雍熙,建为宁边军,景德元年改。属河北道。宣和七年,废为博野县。靖康后,陷於金。金人为蠡州。贡纟由。领县一:博野(后魏县。有滹沱水)。
干宁军本唐幽州卢台军之地,石晋陷虏。周平三关,置永安县,属沧州。宋太平兴国七年置军,改县曰干宁,隶焉。属河北道。大观二年,升为清州。赐郡名曰干宁。靖康后,陷於金。贡纟由。领县一:干宁(周县。有独流寨)。
顺安军本唐瀛州高阳县地。宋太平兴国七年,因故唐兴县置唐兴寨。淳化中,建为军。至道三年,以瀛州高阳来属。属河北路。靖康后,陷於金。金人为安州,隶中都大兴路,置葛城县。贡绢。领县一:高阳(汉县。淳化中开易河,引水东注至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十七里,悉为稻田。萑蒲蚌蛤,民受其利)。
信安军本霸州游口寨。太平兴国六年,建破虏军,景德二年改。有雁头口、黎阳涡、喜口、鹿角、周河口、田家、狼城口七寨。属河北道。靖康后,陷於金。
保定军本涿州新镇。太平兴国六年,建平戎军,景德元年改。属河北道。
靖康后,陷於金。
承天军本镇州娘子关。建隆元年为军,仍隶镇州。河北道。靖康后,陷於金。
并州古之并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此其一也。以其地在两谷之,故为并州,亦曰在卫水、常水之(常水在今博陵郡。卫水在今常山郡。注巳具上卷)。《周礼·职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薮曰昭余祁(常山在今博陵郡常阳县界。昭余祁在今西河郡介休县界),川曰池、呕夷(池发源在今雁门郡繁界。呕夷在今安边郡灵邱县界。音呼。池音沱),浸曰氵来、易(氵来水在今安边郡飞狐县界。易水发源在今上谷郡易县界)。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扰(牛、马、羊、犬、豕),宜五种。”秦并天下,为太原郡。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并州(领郡九,兼得雍州之域,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银川之地)。后汉并因之(治於晋阳,今府)。灵帝时,羌胡大扰,定襄、中等郡,并流徙分散。献帝时,省入冀州。魏文帝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今雁门郡及以北之地,悉弃之)。至晋,亦置并州(领郡、国六,治晋阳),惠帝时,并州之地,尽为刘元海所有。其后刘曜徙都长安,自平阳(今平阳县)以东地,尽入石勒,及苻坚、姚兴、赫连勃,并於河东郡置并州;姚兴又分河东为并、冀二州。及后魏以后,分析不可详也。今之并州(为太原府),古唐国也。昔帝尧为唐侯所封之国(按今博陵郡界有尧城,为尧始封之国,当时徙於此地。后迁平阳),及夏禹所都之地(禹都或为今太原,或在今平阳,或在今河东郡安邑,或在今河南府阳翟也),亦高辛氏子实沈及金天氏子台骀之所居焉(《左传》曰:“帝迁高辛氏子实沈於大夏,主参。金天氏之裔曰允格、台骀,以处太原。”注云:“大夏,太原晋阳县也。”)。周成王又封弟太叔虞於此(成王灭唐,而封太叔,故参为晋星是也)。叔虞子燮改为晋侯(唐有晋水,故改为晋)。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晋荀吴败狄於大卤,即太原晋阳县也)。晋、大卤、太原、大夏、夏灵、晋阳六名,其实一也。春秋时为晋国,后为赵邑(智伯与韩、魏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城,不没者三版)。晋灭,属赵。
秦置太原郡。二汉因之,兼置并州(领郡九,治於此。曹公围袁绍於邺,时袁绍外甥高为并州刺史。牵招说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速迎绍并力观变。”不能用之)。魏改为太原国,并州仍旧。晋因之(领郡、国六,治於此)。后魏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废郡,置并州,又改为太原郡。唐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义兵。於长寿元年,置北都,后复为并州。开元十一年,改为太原府。天宝元年,加号为“北京”。属河东道(宋同)。又为河东节度。领县十三(太原、晋阳、文水、太谷、祁、榆次、孟、阳曲、乐平、清源、寿阳、广阳、交城)。后唐为西京,又为北京。
周太祖即位,刘据河东称帝,都其地。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刘继元,降为紧州,军事;毁其城,移治於榆次县;又废太原县,以平定、乐平二县属平定军,交城属大辽监。七年,移治唐明镇。宝元二年,以大通监交城县隶州。嘉四年,复为太原府,河东节度使,领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刘安世曰:河东,晋地也。昔高辛氏迁阏伯於商邱,主参,今应天是也;迁实沈於大夏,主商,今太原是也。且参、商不相能久矣,物不两大。故国初但曰并州,不加府号,有深意也。又本朝下河东,在戊寅三年重午日,实火土旺日,此参水神所忌,故克之。时宋受命巳十九年矣,而晋始服。且太祖、太宗尝亲征而得太原,止以其地控扼二虏,下瞰长安才数百里,弃太原则长安京城不可都矣。靖康元年五月,李纲为宣抚使,督诸军救太原(九月九日太原陷)。晋之地,属本朝才一百四十九年。郡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其中又有三城:一曰大明城,董安于所筑;又一城,东魏静帝置晋阳宫於此,隋更名新城;又一城,开皇十六年筑,今名仓城。贡大铜鉴、甘草、人参、石。领县十,治阳曲。阳曲(唐县。
有汾水、羊肠阪、黄河千里一曲,此当其阳。有天门关、赤塘关及二寨)太谷(隋县。有蒋谷水、太谷山)榆次(《春秋》,石言魏榆之地。隋县)寿阳(晋旧县)盂(古仇犹国之地。隋县)交城(有少阳山、狐突山、汾水、文水)文水(汉大陵县。有文水、大陵城)祁(晋大夫祁奚之邑。汉县。有胡甲水)清源(隋县。有清源水)平晋(隋晋阳县,太平兴国中改。有介山、晋水、晋祠、潜邱)。
潞州春秋时,初为黎国,后狄人夺其地(晋伯宗数狄罪曰:夺黎氏地)。赤狄潞子婴儿为晋所灭,其地尽属焉。战国初,为韩之别都,以远韩近赵,后卒降赵。秦置上党郡。上党者,言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汉、魏、晋、后魏不改。
后周置潞州。隋置韩州,炀帝初,复置上党郡。唐为潞州,或为上党郡。后以为大都督府,昭义军节度。属河东道(宋同)。领县十(上党、长子、壶关、襄垣、铜、屯留、潞城、武乡、黎城、涉)。梁改正义军。后唐改安义军,俄复为昭义军。宋太平兴国初,改昭德军。二年,以铜、武乡二县属威胜军。后领河东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泽绛州、威胜军屯驻泊本城兵马巡检事。建中靖国初,升为隆德府。靖康后,陷於金。贡人参、蜜、墨。领县八,治上党。上党(隋县。有太行、羊头山、蓝水、鸡鸣水、浊漳。靖康时,两河之民多保聚太行)长子(周史辛甲所封之地。隋县。有鹿谷山、发鸠山、神农井、羊头山、长平关)潞城(古潞子国。汉旧县)屯留(汉县。有三峻水、绛水)壶关(汉县,以山形似壶,尝置关。有抱犊山、羊肠坂)襄垣(赵襄子所筑。汉县。有铜水)黎城(古黎侯国。隋县。有白岩山,故壶口关)涉(春秋涉侯国。隋县)。
晋州古尧舜之都,所谓平阳也。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秦为河东郡地,二汉因之。魏分置平阳郡,晋因之。刘渊称汉僭位,建都於此。后魏为平阳郡,兼置唐州,后改为晋州,置总管府。东魏、北齐皆为重镇。隋初,改平阳为平河郡,寻废。炀帝初,置临汾郡。唐为晋州,或为平阳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九(临汾、洪洞、襄陵、神山、汾西、岳阳、赵城、霍邑、冀氏)。梁为定昌军节度,后唐改建雄军。宋太平兴国六年,废沁州,以和川来属。为建雄军节度,政和六年,升为平阳府。靖康后,陷於金。金隶河东南路。文公朱熹曰:“太行山之极高处,平阳晋州蒲坂山之尽头,尧、舜所都也。其地硗瘠,人民朴陋俭啬,惟尧、舜能都之,后世泰侈不能都矣。”贡蜜、蜡烛。领县十,治临汾。临汾(汉平阳县。有姑射山。又有故尧城县,、汾、沁、平、营五水)洪洞(晋大夫羊舌邑。隋县。有霍山、霍水)襄陵(晋襄公之陵,又有赵襄子墓,因以为名。宋建二寨)神山(唐县)霍邑(汉彘县。周人流厉王於此。有霍山,即职方氏冀州之镇,《禹贡》所谓岳阳。有彘水。隋县)赵城(古造父之邑。有姑射山、女娲墓。政和二年,以赵氏始封之地,又四面阻险,升为庆祚军)汾西(后魏置郡。隋为县。宋置五寨)冀氏(后魏县。有三交水)岳阳(隋为干亩县。晋侯干亩之战,即此也。后改岳阳)和川(隋县)。代州古唐国之地。春秋时晋有之。及三卿分晋,其地属赵(赵襄子杀代王而取其地。)赵武灵王破楼烦,而置中、雁门、代郡。后北境属燕。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汉、魏、晋因之。后魏置梁城、繁二郡。后周置肆州。隋文帝时为代州,炀帝初州废,置雁门郡。唐为代州,或为雁门郡(郡城后魏所置。郡南三十里有东陉关,甚险固)。属河东道(宋同)。领县五(雁门、繁、唐林、五台、崞)。宋景德二年,省唐林县,以郡为雁门郡,防御。其地三面临边,自古匈奴入寇之路,最号要害,与忻州相应援,置十三砦守之。靖康后,陷於金。
金隶河东北路。贡麝香、青、碌。领县四,治雁门。雁门(汉广武县。有夏屋山,赵襄子杀代王之地。又有龙泉水、参合陂、东陉关)五台(隋县。有五台山、虑水、浑河)崞(隋县。其城石门关)繁(隋县。其城三面枕涧,东接峻坂,极为险固,滹沱河源出焉)。
绛州春秋时为晋国,即故绛与新田之都也。战国时地属魏。秦属河东郡。
秦末,其地属魏豹。汉定魏地,还属河东郡。后汉因之。魏、晋属河东、平阳二郡地。后魏置东雍州(其龙门、万泉即属秦州)。西魏、后周以为重镇。后周改曰绛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绛郡。唐为绛州,或为绛郡。
属河东道(宋同)。领县七(宋同)。后唐以河中府稷山来属。宋为绛郡,防御。
贡防风、蜡烛、墨。领县七,治正平。正平(隋县。有汾水、浍水、龙谷水,晋祁宫)曲沃(春秋时,晋所都新田之地。隋县。有绛山、台骀祠、陉庭城)
太平(后魏县。有汾水关)翼城(春秋晋翼邑。隋县。有古荧庭城)稷山(隋县。有玉壁城,为后周重镇,齐神武再攻围,不克)绛(春秋晋武公自曲沃徙此。后魏县。有绛水。宋置三寨)垣(隋县。有古皋落城,即周、召分陕之地。今县界东北六十里有召原庙与古棠木。西魏於此置召郡,以备东魏)。
河中府唐虞所都蒲坂地。春秋时地属魏。晋献公灭魏,以封大夫毕万(万毕,公高之后,魏祖父也)。毕万之后,十代至文公,列为诸侯,与韩、赵三分晋,地属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大梁。秦为河东郡,历两汉不改(《博物志》云:“有山泽近沃土之人,不才。汉兴,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衰绝。”)。魏、晋亦然。后魏以为河东郡,兼置雍州,及属秦州。后周改为蒲州,亦兼置河东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河东郡。唐初,为蒲州。开元九年,置中都,改为河中府,寻罢如旧。干元元年,复为府,为河中节度。属河东道。领县八(宋同)。后汉以闻喜、安邑、解三县,属解州。宋改护国军节度。大中祥符四年,以宝鼎为庆成军。又以府兼提举解州、庆成军兵马巡检事。
属陕西路。建炎元年,没於金。金属河东南路。贡五味子、龙骨。领县八,治河东。河东(汉蒲坂县。春秋秦、晋战於河曲,即其地。有蒲津关,后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为防。唐开元十二年,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铁人四。其牛下并铁柱连腹,入地丈余,并前后铁柱十六。有妫、水,今有舜庙在焉,其庙周宇文护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齐居其阳,所谓首阳山也。有风陵堆,与潼关相对)桑泉(有三疑山。汉解县故城今县东南)猗氏(汉旧县,猗顿所居,古郇国也。有古令狐城,《左传》,晋文公从晋反国,“济河围令狐”即此)安邑(尧、舜旧都。今县西有鸣条陌,汤与桀战於此。有盐池,与解为两池)解(隋虞乡县,武德初改。有盐池及紫泉监)虞乡(汉解县地。后於虞乡城置解县,更於解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宝鼎(汉汾阴县。有后土祠、汤庙)永乐(武德初,分芮城县置)。
解州五代汉以河中府解县置州,又以安邑、闻喜二县来属。宋为防御郡,属陕西永兴军路。其地即夏桀鸣条之野,有沃盐之利。建炎以来,州民邵兴力战,终不能守,遂没於金。金隶河东南路,又割陕之平陆、夏、芮城三县来隶。贡盐花。领县三(详见河中府)。
庆成军本河中府宝鼎县。大中祥符四年,建为军,隶河中府。七年,置属京师。领县一:荥河(即宝鼎县,大中祥符时改。详见河中府)。
慈州春秋时晋之屈邑(献公子夷吾所居)。《禹贡》壶口之山在焉。战国时为魏地。秦及二汉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东魏置定阳郡及南汾州。北齐改南汾州为西汾州。后周改为汾州。隋初郡废,置耿州(居耿吉城),后复为汾州。炀帝初州废,置文成郡。唐为慈州,或为文城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五(吉乡、昌宁、吕香、文城、仵城)。周废仵城、吕香二县。宋为团练州。熙宁五年废州,以吉乡隶隰州,即县治置吉乡军使;仍省文城为镇,隶焉。又以昌宁隶晋州襄陵县。元元年,复吉乡军为慈州。靖康后,陷於金。金为耿州,寻又改为吉州。贡柴胡。领县三,治吉乡。吉乡(汉北屈县。《左传》“屈产之乘”,是其地。唐改名。有壶口山)文城(有孟门山,与龙门相对。龙门之上古龙门,禹所凿。汉北屈县)乡宁(后魏昌宁县,后唐改)。
隰州春秋时,晋之蒲城也。七国时属魏。秦、二汉为河东郡地。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北齐为沁州。后周置沁州及龙泉郡。隋初郡废,后复置西汾州,寻又改为隰州。炀帝初州废,置龙泉郡。唐为隰州,或为大宁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六(宋同)。宋为团练。熙宁五年,废慈州,以吉乡县隶州,即县治置吉乡军使,仍省文城县为镇,隶焉。元元年,复慈州。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宁两关俯逼西界,以州为次边。靖康没於金。金隶河东南路。贡蜜、蜡。领县六,治隰川。隰川(汉蒲子县。春秋时蒲城,晋重耳所居)蒲(后周县。有五鹿山、蒲谷川水)温泉(唐县。有汤泉、天井关。置三寨)天和(隋县。有索谷、永和关)石楼(隋县。有百井谷、屈产泉。建三寨)大宁(唐北屈县地)。
忻州战国时属赵。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因之。后魏置肆州。周徙肆州於雁门郡。隋初,置新兴郡及州,后改新兴郡为忻州(因忻口为名)。炀帝初,废州及忻州,以其地属楼烦、定襄二郡。唐复分置忻州(以忻川水为名)。或为定襄郡(汉有定襄郡,在今马邑郡地)。属河东路(宋同)。领县二(宋同)。宋为团练。靖康后,没於金。金隶河东北路。贡解玉砂、麝。领县二,治秀容。
秀容(隋县。有母山、忻川水、蓝水、肆卢川水。有石岭关。宋建四寨)定襄(汉阳曲县,唐改。有石岭关,甚险固)。
汾州春秋时晋地。六国时属赵,秦属太原郡。二汉属太原、西河二郡地,魏因之。晋属太原郡、西河国地。后魏又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齐置南朔州。
后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唐为汾州,或为西河郡。属河东道。领县五(隰城、平遥、介休、孝义、灵石)。宋因之。靖康后,没於金。金隶河北东路。贡土纟、石膏。领县五,治西河。西河(唐县。有偈泉山、汾水)中阳(唐孝义县,宋改。有胜水)平遥(后魏县。有鹿台山、婴涧水)介休(汉县。有雀鼠谷及介之推祠)灵石(隋县。东南有高壁岭、汾水关,皆险固之处)。
泽州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其后属赵。至秦,破赵於长平,亢卒四十万,即此地也。秦为上党郡地。汉属河东、上党二郡地,后汉因之,魏、晋亦同。后魏以其地置建州及高都、长平、安平三郡。北齐亦为建州及置平阳、高都二郡。
后周并二郡为高平郡。隋初郡废,置泽州(泽为名)。炀帝初州废,置长平郡。唐为泽州,或为高平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六(宋同)。宋因之。《禹贡》“底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皆在州境,是全有太行之险固。靖康后,没於金。金隶河北东路。贡白石英、禹余粮、人参。领县六,治晋城。晋城(唐县。有太行山、丹水,又有天井关)高平(汉泫氏县,西北有泫谷水,故名。有头颅山,秦白起亢赵卒,筑台於垒中,因山为台。故光狼城,白起筑)阳城(汉泽县。有焦山、泽水、析城山,《禹贡》所谓“底柱、析城”也)端氏(韩、赵、魏分晋,封晋君於此。汉为县)陵川(汉泫氏县地。隋为县)沁水(隋县。有沁水、鹿台山、马邑城)。
辽州春秋时属晋。战国初属韩,后属赵。秦为上党郡,二汉因之。晋为乐平郡。后魏为辽阳郡。隋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分并州地置辽州。八年,改为箕州。先天元年,改为仪州。或为乐平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四(宋同)。
梁改为辽州,宋因之。熙宁七年二月州废,省平城、和顺二县为镇,入辽山县,隶平定郡;省榆社县为镇,入威胜军武乡县。元丰八年,复置州,县并复。靖康后,没於金。金隶河东南路。贡人参。领县四,治辽山。辽山(汉垣县地,隋为县。有箕山、青谷山、辽阳山、辽阳水)榆社(晋置武乡县,石勒生於此。
有沤麻池)和顺(即韩之关与邑,隋县也)平城(隋县)。
宪州本楼烦监牧,岚州刺史领之。唐贞元十五年,别置监牧使。龙纪元年,李克用表置州,领楼烦、元池、天池三县,治楼烦。属河东道(宋同)。宋咸平五年,以州卑隘多水潦,移治静乐军之静乐县,遂废军;又废天池、元池二县入静乐,楼烦改隶岚州。熙宁三年,废宪州,以静乐隶岚州。十年,复其州,仍领静乐。政和五年,赐郡名汾源。靖康末,太原义士张横有众二千,往来岚、宪。
绍兴五年九月,败金人於宪州,后卒陷於金。贡麝香。领县一:静乐(汉汾阳县地。有隋炀帝汾阳宫。有管岑山,刘曜败处,汾水所出)。
岚州春秋晋国之分,晋灭之后为胡地,有楼烦王居焉,赵武灵王破楼烦而取其地。其后,北属燕。秦、二汉为太原郡地。晋末,陷於刘渊。及魏末,於其地置岚州。隋炀帝置楼烦郡。唐为岚州,或为楼烦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四(宜芳、合河、岚谷、静乐)。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岚谷隶岢岚军。咸平二年,以静乐隶静乐军。五年,以宪州楼烦来属。故郡城魏置,隋置岢岚镇,唐又置军,为突厥之要冲。靖康后,陷於金。金隶河东北路。贡麝香。领县三,治宜芳。宜芳(有古秀容城,即汉汾阴县,属太原郡。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石磴萦委,若羊肠焉)合河(唐县,以蔚汾二水西与黄河合,因以为名)楼烦(唐县)。石州战国初,赵之离石邑,后为秦、魏二国之境(《秦本纪》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是也)。秦为太原郡地。二汉属西河郡,南单于庭,即左国城。
晋属西河国,刘渊起事於此,后石勒置永石郡。北齐置怀政郡,后改为离石郡,兼置西汾州。后周改西汾为石州。隋初郡废,而石州如故。炀帝初州废,置石郡。
唐为石州,或为昌化郡。属河东道(宋同)。领县五(宋同)。宋因之。元丰五年,置葭芦、吴堡二寨,隶州。旧带岚、石、隰三州都巡检使。是年,置葭芦、吴堡寨缘边都巡检使,遂令三州各带沿边都巡检使。元符二年,升葭芦寨为晋宁军,以州之临泉县隶焉。大观三年,复以定胡县隶晋宁军。《武经·边防》云:
岚、石、隰三州西北至黄河置城戌关,度河外,入麟州路,夏国界。尝合三州为一路。又石州为治所,置州兵及遣戍外,又领蕃捉生一千六百二人。绍兴九年,太行忠义人王忠值,取石州等十二郡。次年,复陷金。金隶河东北路,割隰之温泉来属。贡蜜蜡。领县五,治离石。离石(汉旧县。后南单于庭左国城在此。
有离石水,一名赤洪水,高欢大破尔朱兆於赤洪岭,盖近此)临泉(唐县。有临泉水)平夷(后周县。有宁乡水)方山(隋县。有赤洪水)定胡(隋县孟门关,其地险固。唐为县。宋有三寨)。威胜军本唐沁州之地。春秋时属晋,后属韩,又属赵。秦、二汉为上党郡地,魏、晋亦同。后魏属义宁郡。隋初置沁州,炀帝废为沁源县,属上党郡。唐复为沁州,或为阳城郡。属河东路。领县三(沁源、绵上、和川)宋太平兴国二年,於潞州铜县界乱柳石围中建为军,以铜、武乡来属。六年,废沁州,以沁源县隶焉。宝元二年,以大道通监绵上县来隶。属河东路。靖康后,没於金。
金为沁州,隶河东路。贡土纟。领县四,治铜。铜(春秋晋羊舌赤之邑。
汉县。有铜山、铜水)武乡(唐县。有涅霍山、沁水)沁源(后魏县。有霍山、沁水)绵上(介子推隐所,中有沁水)。
平定军宋太平兴国二年,以镇州广阳寨建为军。四年,以并州平定、乐平二县来属。属河东路。靖康后,没於金。金人为州,隶河东北路。贡绢。领县二,治平定。平定(唐广阳县,宋改。有二寨)乐平(晋县。有荆山、皋落山。漳水一出乐平县小山,名清漳,一出今潞州长子县发鸠山,名浊漳)。
宁化军本岚州地,刘崇置固军。太平兴国四年,徙军城稍南,改为宁化县;五年置军。属河东路。靖康后,没於金。贡绢。领县一:宁化(有雪山。建四寨)。
岢岚军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岚州岚谷县建为军。景德中,筑畏城於草城川口以为控扼。其草城川、婆谷、洪谷、朝谷四路,皆契丹界。靖康后,陷於金。
金为州,隶河东北路。贡绢。领县一:岚谷(唐县。有岢岚山、雪山、岢岚水)。
火山军本岚州地,刘崇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建为军,徙治镇西三十里。有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杆、护水六寨。属河东道。贡柴胡。
保德军宋淳化四年,析宪州地置定羌军。景德元年改。属河东道。贡绢。
大通监宋太平兴国四年,以并州交城县铁冶建为监。六年废沁州,以绵上县来属。属河东路。旧领交城、绵上二县。天圣元年,改交城监,宝元二年复。
是年,以监及交城县隶太原府;绵上县隶威胜军。靖康后,没於金。
永利监宋太平兴国四年,平太原,徙盐务於平晋县,本卤县也。咸平四年,建为监。属河东路。宝元二年,以隶太原府。靖康后,没於金。
营州殷时为孤竹国地(汉徒河县之青山,在郡城东百九十里。棘城即颛顼之墟,在郡城东南一百七十里)。春秋时地属山戎。战国时属燕。秦并天下,属辽西郡。二汉及晋皆因之。慕容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所谓“福德之地”也,乃营制宫庙,改柳城为龙城,遂迁都龙城,号新宫曰和龙宫(时,有黑龙、白龙各一,斗於龙山,率属僚观之,祭以大牢,二龙交首嬉戏,解角而去。大悦,号曰和龙宫)。后燕慕容宝、北燕冯跋,相继都之(至慕容云,宝为冯跋所灭;至冯弘,为后魏所灭也)。后魏置营州。后周武帝平齐,其地犹为高宝宁所据。隋文帝时讨平宝宁,复以其地为营州。炀帝初州废,置辽西郡。唐复为营州,或为柳城。万岁通天元年,为契丹所陷。圣历二年,侨治渔阳。开元五年,又还治柳城。置平卢军。东有镇安军,本燕郡守捉城,贞元二年为军城;西有五守捉城。属河北道。唐末,刘仁恭以遗契丹,后唐庄宗灭仁恭而取其地。既灭梁,复陷契丹。迄晋、汉、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末,契丹没於金。唐贡人{艹侵}、麝香、豹尾、骨《骨出》。领县一:柳城(有龙山、鲜卑山,在县东北二百里,棘城之东塞外亦有鲜卑山,在辽西之北一百里,未详孰是。有青山、石门山、白狼山、白狼水。又有汉夫黎县故城,在东南,其龙山,即慕容祭龙所也。有饶乐水、故徒河县、和龙城。室韦、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千里,近者二千里余。
西北与奚接,北与契丹相接)。
平州殷时孤竹国。春秋时,山戎、肥子二国地也(今卢龙县。有古孤竹城,伯夷、叔齐之国也)。战国时属燕。秦为右北平及辽西二郡之境,二汉因之。晋属辽西郡,后魏同。隋初置平州,炀帝初州废,置北平郡。唐因之,属河北道。唐末,刘仁恭以遗契丹。后唐庄宗取之,后复陷契丹。契丹改平州为辽兴府,以荣、氵栾二州隶之,号为平州路。迄晋、汉、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末,契丹将亡,其将张以郡来降,随没於金。唐贡熊享、蔓荆实、人参。领县三,治卢龙。卢龙(汉肥如县。有碣石山,碣然而自立在海旁,故名之。《晋太康地志》曰:“秦筑长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丽旧界,非此碣石也。”汉辽为界。临榆关在县城东一百八十里,卢龙塞在城北西二百里)石城(汉旧县)马城(古海阳城)。
檀州春秋及战国并为燕地。秦、汉并属渔阳郡。后魏置密郡,兼置安州。
后周改安州为元州。隋徙元州於渔阳(今渔阳郡),寻复於今郡置檀州。炀帝初,改置安乐郡。唐为檀州,或为密郡。属河北道。后晋高祖初起,以遗契丹,迄汉、周及宋,皆不能取。宋宣和时,与金合兵攻契丹。五年,金人以州来归。七年,金入寇,首取其地。唐贡人{艹侵}、麝香。领县二,治密。密(有潞水,自塞外流入)燕乐(后魏置广阳郡。有长城)。
蓟州战国时属燕。秦置渔阳县郡,二汉因之。隋文帝徙元州於此,并立总管府。炀帝初废,置渔阳郡。唐属幽州。开元十八年,析幽州置蓟州。或为渔阳郡。属河北道。后晋没於契丹,迄汉、周及宋皆不能取。宣和,与金合兵攻破契丹。五年,金人以州地来归。七年,复没於金。唐贡白胶。领县三,治渔阳。
渔阳(旧汉县。有鲍邱水,又名潞水。古北戎无终子国也。一名山戎,凡三名。七国时属燕。燕后,以为右北平县,神龙中,开平虏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难;又其北涨水为沟,以拒契丹)三河玉田(古无终县)。
幽州古之幽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此其一也。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幽州,因幽都山以为名也。《山海经》有幽都山,今列北荒矣)。
昔颛顼都於帝邱,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复省幽州入冀州。《周礼·职方》曰:“东北曰幽州,其山曰医无闾(唐在辽东,於柳城郡东置祠遥礼),薮曰《豸奚》养(《豸奚》养泽,在东莱郡昌阳县界),川曰河、(河在沧州无棣县界。旧合在今北海郡博昌县界。今无,即济水),浸曰、时(在今淄川郡淄川县界。时在今北海郡临淄县界。)其利鱼、盐。民一男三女。畜宜四扰(马、牛、羊、豕也),宜三种(稷、黍、稻)。”初武王定殷,封召公於燕。及秦灭燕,以其地为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汉高帝分上谷郡置涿郡。
武帝置十三州,此为幽州(领郡、国十),其后开东边,置元菟、乐浪等郡,亦皆属焉(元菟、乐浪等郡,并今辽水之东,宜在《禹贡》青州之域)。后改燕国曰广阳郡。后汉置幽州,并因前代(治於蓟,今县)。晋亦置幽州(领郡、国七,治於涿,今范阳县)。晋乱,陷於石勒、慕容俊、苻坚,后入於魏,其后分割不可详也。今之幽州(谓范阳郡),古涿鹿也(应劭曰:“黄帝与蚩尤战於涿鹿”是也)。即燕国之都焉,谓之渤、碣之,亦一都会也(蓟县,燕之所都。渤,即渤海郡;碣,碣石也)。秦为上谷郡之地。汉高帝分置燕国,后又分燕置涿郡及广阳国,有独鹿、鸣泽(独鹿,山名。鸣泽,泽名。皆在於此)。后汉为涿、广阳二郡地。魏更名范阳郡。晋为燕、范阳二国,兼置幽州(领郡、国七,治於此)。慕容俊常都之。后魏置幽州。北齐置东北道行台。后周置燕、范阳二郡。隋初并废,炀帝初并置涿郡。唐为幽州。或为范阳郡,又为大都督府。后唐为卢龙节度。石晋初,没於契丹。至宋,仅得永清县,置霸州;得卢台军地,置干宁军;余悉为契丹所有。契丹改为燕山府,建为燕京,以辖檀、顺、景、蓟、涿、易六郡,号为燕京路。宣和,与金合兵攻契丹。五年,以其地来归,七年,金入寇,郭药师以燕山叛降之,遂没於金。绍兴二十年,金主亮徙都之,改为大兴府,号中都。唐贡绫、绵、绢、角弓、人{艹侵}、栗。领县九,治蓟。蓟(燕国都,碣石宫。汉为蓟县。旧置燕都。有桑干水。慕容俊都於此地)幽都(本蓟县地。隋於营州之境汝罗故地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降人。武德元年曰燕州,领三县:辽西、泸河、怀远。土贡:豹尾。寻省泸河。六年,自营州迁於幽州城中,以首领世袭刺史。贞观元年,省怀远。开元二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天宝元年,曰归德群。建中二年,为朱滔所据,因废为县)广平(天宝元年析蓟置,三载省。至德后,复置)潞(汉旧县。有潞河。汉平谷故城在今县北。又汉乐安县古城在西北)武清(本雍奴。天宝初,更名)永清(旧会昌县。天宝初,更名)
安次(汉旧县)良乡(汉旧县。唐初名曰固节,神龙初更)昌平(汉旧县。古居庸关在县西。《淮南子》云“天下九关塞”,居庸是其一也。旧置东燕州。有狼山)。
涿州本幽州地。唐大历四年,节度使朱希彩表析幽州之范阳、归义、固安置。属河北道。石晋初,没於契丹,汉、周俱不能取。至宋,仅得归义一县,以置雍州;又得新镇地,以置保定军,余悉没契丹。至宣和,与金人夹攻契丹,契丹将郭药师以州来降。七年,金入寇,陷於金。唐置县五,治范阳。范阳(汉涿县,在范水之阳。有督亢陂,溉田膏腴;荆轲献图於秦,即此也)归义(汉易县。公孙瓒於此筑城,临易河,通辽海。唐武德,更名。有拒马水)固安(汉方城县地)新昌(大历四年,析固安置)新城(大和六年,以故督亢地置)。顺州在范阳郡城。唐天宝初置,寻又改为顺义、归化二郡。属河北道。石晋初,没於契丹。宋宣和时,与金夹攻契丹。五年,金以州地来归。七年,金入寇,复取其地。唐领县二,治宾义。宾义(属顺义郡)怀柔(在顺州之北境,属归德郡)。
妫州春秋、战国并属燕。秦为上谷郡地,二汉因之。晋属广宁郡。后魏孝明帝废。北齐置北燕郡。隋属涿郡。唐武德七年,讨平高开道,后置北燕州。贞观八年,改为妫州,其后或为妫川郡。属河北道。石晋没於契丹,契丹改为可州。宋宣和末,金灭辽,取其地。唐贡桦皮、胡禄、甲榆、矢、麝香。领县二,治怀戎。怀戎(汉潘县地,汉上谷郡城在此。有涿泉山及蚩尤城、阪泉池及涿水。
有磨笄山,赵襄子姊自杀在其地,有祠。北九十里有长城,开元中张说所筑。有居庸塞、铁门关)妫川。
蔚州《周礼》:“并州川曰呕夷,浸曰氵来、易(呕夷水在灵邱县界。氵来水在飞狐县界)。”战国初属赵,后又属燕。秦、汉、晋属代郡。后魏置怀荒、御夷二镇。东魏置北灵邱郡。后周置蔚州。隋置上谷郡。唐初没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灵邱、飞狐二县,侨治阳曲。七年,侨治繁。八年,侨治秀容故北恒州城。贞观五年破突厥,复故地,还治灵邱。开元初,徙治安边。至德二载,更为安边郡。石晋时,陷契丹。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将陈翊以州来降;六年,金攻翊杀之,复取其地。唐贡熊享、豹尾、松实。领县三,治灵邱。灵邱(汉旧县。有赵武灵王陵)飞狐(汉广昌地。飞狐口在县北,即汉之飞狐道,与妫川郡山相连。隋置今县)安边(开元时,改为兴唐县)。朔州战国属燕。秦属代、雁门二郡地。汉为定襄、雁门二郡地。后汉属中、雁门二郡。汉末,因乱又置新兴郡(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尽中、雁门之遂空。建安中,魏武王集荒郡之人,立新兴郡)。晋怀帝时,刘琨表以鲜卑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徙马邑,即其地也。其后为拓跋魏,建都於今郡北,兼置怀朔镇。及迁洛后,遂於郡北三百余里置朔州,葛荣之乱又废。北齐复置朔州。隋初,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置代郡,寻属马邑郡(后魏初,中在今郡北三百余里定襄故城。北齐置朔州,在故郡西南故城,一名平城地。后移於马邑,即今故城也)。唐初为朔州,或为马邑郡。建中中,节度使马燧徙治马邑,后复故治。后唐为振武军。石晋初,没於契丹。宋宣和五年,契丹守将韩正以州来降,寻为金人所逐,而取其地。唐贡白雕羽、豹尾、甘草。领县二,治善阳。善阳(有秦马邑城武州塞。此地亦汉定襄县地,后魏桑干郡,北齐广安郡。
有紫河发源於此)马邑(汉旧县。开元中,析善阳於大同军城置)。州战国属赵。秦置中郡,二汉因之。晋属新兴郡。后魏道武帝自中徙都平城,即此(中,今马邑。北魏平城,即今郡。隋内县常安镇也),置代尹(自天兴元年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洛阳后,改代尹为万年尹)。
隋初,属马邑郡。唐贞元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县。永淳元年,为默啜所破,徙其民於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后为大同军节度。属河东道。石晋时,没契丹。契丹号为西京。宣和末,金灭契丹,取其地。唐贡牛尾、雕羽。领县一:中(汉旧县。隋曰内县。白登山,白登台,汉高祖被围於此。有故高柳城、参合陂;后魏盛乐县,并在今郡界。单于台,在今县西北百余里。武帝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
易州春秋至战国属燕。秦置上谷郡(《晋书》曰:“在谷之上头,故曰上谷。”)。二汉属涿郡。晋为范阳国。后魏亦为上谷郡。隋初,置昌黎郡,后兼置易州。炀帝初州废,置上谷郡。唐因之,属河北道。宋惟得遂城,置安肃、广信二军;得蒲城南境以益保州;余地悉於雍熙四年,陷於契丹(《武经·边防》云:“易州,石晋割赂北虏。”按《五代史》,易州不在十六州数,《职方考》亦称,五代俱有易州,《武经》误也)。宣和四年,契丹将高凤以郡来降。宣和末,没於金。唐贡绌、绵、墨。领县六,治易。易(有氵来、易二水。有燕台,昭王求贤处。又有汉范阳县故城,在县东南)容城(汉旧县)遂城(古遂武也,秦筑长城之所起)氵来水(汉县)蒲城(旧永乐县)五回(开元中,析易置,并置楼亭、板城二县。天宝后省)。
应州唐末置。后唐天成七年,升彰国军节度。石晋时,没於契丹。宋宣和五年,应州守将苏京以州来降,京寻为女真所逐;复取应州。领县二,治金城。
金城(后唐明宗其县人也,故升彰国军,而以金城为望县)混源。
新州唐末置。后唐同光二年,升威胜军节度,属河东道。石晋时,没於契丹,改为奉圣州。其地在中府之东。领县四,治永兴。永兴矾石龙门怀安。
儒州唐末置。石晋时,没於契丹。领县一:缙山。
武州唐末置,属河东道。后唐改为毅州。石晋时,没於契丹。契丹改为归化州。南至新州七十里。宣和五年来归,六年,筑固疆堡。寻复为女真所取。领县一:文德。
单于大都护府战国属赵。秦、汉中郡地。唐龙朔三年,置中都护府;又移瀚海都护府於碛北(瀚海都护旧曰燕然都护府),二府以碛为界。麟德元年,改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领县一:金河(有长城。有金河,土城紫河及像水,又南流入河;李陵台、王昭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