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家类

作者:
子之类凡十八:其一曰儒家,二曰道家,三曰法家,四曰名家,五曰墨家,六曰纵横家,七曰杂家,八曰农家,九曰小说,十曰天文,十一曰星历,十二曰五行,十三曰兵家,十四曰类书,十五曰艺术,十六曰医书,十七曰神仙,十八曰释书,合五百五十五部,计七千七百六十卷。序九流者,以为皆出于先王之官,咸有所长,及失其传,故各有弊,非道本然,特学者之故也,是以录之。至于医、卜、技、艺,亦先王之所不废,故附于九流之末。夫儒、墨、名、法,先王之教;医卜、技云,先王之政,其相附近也固宜。昔刘歆既录神仙之书,而王俭又录释氏,今亦循之者,何哉?自汉以后,九流浸微,隋、唐之间,又尚辞章,不复问义理之实,虽以儒自名者,亦不知何等为儒术矣,况其次者哉!百家壅底,正尘之弊既息,而神仙服食之说盛,释氏因果之教兴,杂然与儒者抗衡而意常先之。君子虽有取焉,而学之者不为其所误者鲜矣,则为患又甚于汉。盖彼八家,皆有补于时,而此二教,皆无意于世也。八家本出于圣人,有补于时,特学者失之,而赃、老犹足以亡晋,申、商犹足以灭秦,况二教无意于世,不自附于圣人,若学而又失之,则其祸将如何?故存之以为世戒云。
儒家类
△《曾子》二卷
右曾子者,鲁曾参也。旧称曾参所撰,其《大孝篇》中乃有乐正子春事,当是其门人所纂尔。《汉艺文志曾子》十八篇,《隋志曾子》二卷《目》一卷,《唐志曾子》二卷。今此书亦二卷,凡十篇,盖唐本也,视《汉》亡八篇,视《隋》亡《目》一篇。考其书已见于《大戴礼》,世人久不读之,文字谬误为甚。乃以《大戴礼》参校之,其所是正者,至于千有余字云。
△《子思子》七卷
右鲁孔子思撰。载孟轲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轲曰:“君子之教民者,亦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乐为诈,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温公采之,著于《通鉴》。夫利者有二,有一己之私利,有众人之公利。子思所取,公利也。其所援《易》之言是也。孟子所鄙,私利也,亦《易》所谓“小人不见利不劝”之利也。言虽相反而意则同,不当以优劣论。
△《赵岐孟子》十四卷
右邹孟轲也。赵岐字台卿,后汉人,为章指,析为十四篇。其序云:轲,战国时以儒术干诸侯,不用,退与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著书七篇,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言。秦焚书,以其书号诸子,故得不泯绝。又有《外书》四篇,其书不能洪深,似非《孟子》本真也。按韩愈以此书为弟子所橐集,与岐之言不同。
今考其书载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即称谥。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见惠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决不见平公之卒也。后人追为之明矣,则岐言非也。《荀子》载“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弟子问之,曰:‘我先攻其邪心。’”《扬子》载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今书皆无之,则知散轶也多矣。岐谓秦焚书得不泯绝,亦非也。或曰:“岂见于《外书》邪?”果尔,则岐又不当谓其不能洪深也。
△《孟子音义》二卷
右皇朝孙等采唐张镒、丁公著所撰,参附益其阙。古今注《孟子》者,赵氏之外,有陆善经。等以赵注为本,其不同者,时时兼取善经。如谓“子莫执中”为“子等无执中”之类。大中祥符间书成,上于朝。
△《石经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席旦宣和中知成都,刊石于成都学宫,云伪蜀时刻《六经》于石,而独无《孟子经》,为未备。夫经大成于孔氏,岂有阙邪?其论既谬,又多误字,如以“频颇”为“类”,不可胜纪。
△《点注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熙宁中,蜀州张简点节经注,附以释文,以教童子。△《五臣解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范祖禹、孔武仲、吴安诗、丰稷、吕希哲元中同在经筵所进讲义,贯穿史籍,虽文辞微涉丰缛,然观者诚知劝讲自有体也。△《伊川解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撰。颐居洛阳,其门人号之为伊川先生云。△《横渠孟子解》十四卷
右皇朝张载子厚撰。并《孟子统说》附于后。载,汴人,居关中横渠镇,故学者以其所居称之。
△《百家孟子解》十二卷
右集古今诸儒自裴日休至强至、贾同百余家解《孟子》成一编。
△《王安石解孟子》十四卷,《王解孟子》十四卷,《许允成解孟子》十四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素喜《孟子》,自为之解。其子与其门人许允成皆有注释。崇、观间,场屋举子宗之。
△《删孟》二卷
右皇朝冯休撰。休观孟轲书时有叛违经者,疑轲没后,门人妄有附益,因删去之,著书十七篇,以明其意。前乎休而非轲者荀卿,刺轲者王充,后乎休而疑轲者温公,与轲辨者苏东坡,然皆不及休之详也。△《疑孟》一卷
右温国司马光君实撰。光疑《孟子》书有非轲之言者,著论是正之,凡十一篇。光论性不以轲道性善为然。
△《杨亻京荀子》二十卷右赵荀况撰。汉刘向校定,除其重复,著三十二篇,为十二卷,题曰《新书》。称:卿,赵人,当齐宣王、威王之时,聚天下贤士稷下。是时,荀卿为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至齐襄王时,荀卿最为老师。后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已而归赵。按威王死,其子嗣立,是为宣王。楚考烈王初,黄歇始相。《年表》自齐宣王元年至楚考烈王元年,凡八十一年,则荀卿去楚时仅百岁矣。杨亻京,唐人,始为之注。且更《新书》为《荀子》,易其篇第,析为二十卷。其书以性为恶,以礼为伪,非谏诤,傲灾祥,尚强伯之道。论学术,则以子思、孟轲为“饰邪说、文奸言”,与墨翟、惠施同诋焉。论人物,则以平原、信陵为辅拂,与伊尹、比干同称焉。其指往往不能醇粹,故后儒多疵之云。△《董子》一卷
右周董无心撰。皇朝吴秘注。无心在战国时著书辟《墨子》。
△《新书》十卷
右汉贾谊撰。谊著《事势》、《连语》、《杂事》,凡五十八篇,考之《汉书》,谊之著述未尝散轶,然与班固所载时时不同。固既云“掇其切于世者”,容有润益刊削,无足怪也。独其说经多异义而《诗》尤甚,以“驺虞”为天子囿官,以“灵台”为神灵之台,与《毛氏》殊不同,学者不可不知也。
△《太玄经》十卷右汉扬雄子撰。雄作此书,当时已诮其艰深,其后字读多异。予尝以诸家本参校,不同者,疏于其上。且发策以问诸生云扬雄准《易》作《太玄经》,其自序称《玄》盛矣,而诸儒或以为犹吴、楚僭王,当诛绝之罪,或以为度越老子之书。大抵誉之者过其实,毁之者失其真,皆未可信。然譬夫听讼,曾未究其意,乌能决其曲直哉!今欲论《玄》有方、州、部、家,凡四重而为一首九赞,通七百二十九赞有奇,分主书夜,以应三百六旬有六日之度。首准一卦,始于《中》准《中孚》,而终于《养》准《颐》。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与夫二十八宿,错居其问,先后之序,盖不可得而少差也。夫《易》卦之直日,起于汉儒之学舍,四正卦取六十卦之爻三百六十,各直一日,此《玄》之所准者也。然《易》之卦直日,其亦如《玄》之首有序乎,抑无也?若亦有之,则雄之为《玄》不亦善乎?不然,则《玄》之离亦赘矣。自《复》、《后》而为《干》、《坤》,十有二卦,皆以阴阳之消长,分居十二月,谓之“辟卦”,则固有序矣。其余一月而四卦之序云何?且如《中孚》、《颐》,何以为一日之卦也?曰公卿,大夫,侯者、何谓也?其所谓《屯》正于丑间时而左行,《蒙》正于寅间时而右行者,其旨可得闻欤?又一阳一阴者,《玄》相错之法也,然《养》为阳而《中》不为阴;水、火、木、金、土者,《玄》相传之法也,然《《爻守》》为金而《羡》不为土,其自相戾类如此,岂得无说哉?
△《范氏注太玄经解》十卷
右吴范望叔明注。其序云:子著《玄》,桓谭以为绝伦,张衡拟《五经》。自侯芭受业之后,希有传者。建安中,宋衷、陆绩解释之,文字繁猥。今以陆为本,录宋所长,训理其义,为十卷。且以《首》分居本经之上,以《测》散处《赞辞》之下。其前又有陆绩序,以子为圣人云。
△《说玄》一卷
右唐王涯广津撰。涯始以贞元丙子,终於元和己丑,二十六年间,注《太玄》为六卷。今不之见,独此书行于世。凡五篇:《明宗》一,《立例》二,《揲法》三。《占法》四,《辨首》五。
△《宋惟太玄解》十卷
右皇朝宋惟注。惟尝得《太玄》古本于昭应。咸平中知滑台,取宋衷、陆绩、范望三家训解,别为之注,仍作《太玄宗旨》两篇附于后。其学盖师济东田告。司马温公所谓“小宋”者也。
△《徐庸注太玄经解》十卷右皇朝徐庸注。庸,庆历间人也。以范望《解》指义不的,因王涯、林氏诸解,重为之注。取王涯《说玄》附于后,及自为《玄颐》,通名之为《太玄性总》。
其自序云尔。又多改其文字,如以“仡”,以“危”为“卮”,以“壮凡”
为“札乃”,以“孪”为“丝”,以“稚”为“推”之类。其所谓林氏者,也。
贾文元尝闭之奸妄于朝。
△《章氏太玄经注》十四卷,《疏》三十卷
右皇朝章撰。嘉中,成都帅蒋堂献其书于朝,诏书宠奖,赐号冲退处士。》实录《称:,字隐之,双流人,通经术,善属文,性活淡,屏居林泉,以养生治气为事。
△《陈渐演玄》十卷
右皇朝陈渐撰。渐,尧佐族子也。《国史》有传。凡十四篇。渐谓史以扬雄非圣人而作经,犹吴、楚僭王。按子《法言》《解嘲》止云《太玄》,然则经非其自称,弟子侯芭之徒尊之耳。
△《太玄渊旨》一卷
右皇朝张揆撰。△《太玄经疏》十八卷
右皇朝郭元亨撰。元亨谓雄之作《玄》,传之侯芭,后独有张衡、桓谭、张华见而称叹,吴郡邹伯岐求本不能得。宋衷为训,陆绩为解,范叔明、王涯亦注之,皆未明白。元亨在蜀,自淳化末迄於祥符八年,仅三十年,撰成今疏。又云《太玄》润色於君平,未知何所据而言然。
△《温公集注太玄经》十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集汉宋衷《解诂》、吴陆绩《释文》、晋范望《解赞》、唐王涯注《经》及《首测》、宋惟通注、陈渐《演玄》、吴秘《音义》七家,为此书。自庆历至元丰,凡三十年始成。其直云宋者,衷也;小宋者,惟也。
惟、渐、秘皆国朝人。
△《易玄星纪图》一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以温公《玄历》及邵康节《太玄准易图》合而谱之,以见扬雄以首准卦非出私意,盖有星候为之机括。且辨正古今诸儒之失,如《羡》不当准《临》,《夷》不当准《大壮》之类。凡此难与诸家口舌争,观谱则彼自屈矣,此谱之所以作也。△《李氏注法言》十三卷
右汉扬雄撰。晋祠部郎中李轨注。雄好古学,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驳,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此以象《论语》,号曰《法言》。每篇复为序赞,以发其大意。然雄之学,自得者少,其言务拟圣人,靳靳然若影之守形,既钱所发明,又往往违其本指,正古人所谓书者仅毛而失貌者也。
△《温公集注法言》十三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集晋李轨、唐柳宗元、国朝宋咸、吴秘注。光自言:“少好此书,历年已多,今辄采诸家所长,附以己意,名曰《集注》。凡观书者,当先正其文,辨其音,然后可以求其义。故宋相公庠家有李祠部注本及《音义》,最为精详。宋、吴亦据李本,而其文多异同。今参以《汉书》,取其通者,以为定本。先审其音,乃解其义”云。
△《新序》十卷
右汉刘向子政撰。向当成帝时,典校书,因采传记、行事、百家之言,删取正辞美义可劝戒者,为《新序》、《说苑》,共五十篇。《新序》阳朔元年上。世传本多亡阙,皇朝曾子固在馆中,日校正其讹舛而缀缉其放逸,久之,《新序》
始复全。自秦之后,缀文之士有补于世者,称向与扬雄为最。雄之言,莫不步趋孔、孟;向之言,不皆诸圣,故议者多谓雄优于向。考其行事,则反是。何哉?
今观其书,盖向虽杂博,而自得者多,雄虽精深,而自得者少故也。然则向之书可遵而行,殆过于雄矣。学者其可易之哉?
△《说苑》二十卷右汉刘向撰。以《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
《政理》《尊贤》《正谏》《法诫》《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式》
《谈丛》《杂言》《辨物》《修文》为目。鸿嘉四年上之。阙第二十卷。曾子固校书,自谓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与崇文旧书五篇合为二十篇,又叙之。然止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耳。
△《盐铁论》十卷
右汉桓宽撰。按班固曰: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原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当时相诘难,颇有其议文。至宣帝时,汝南桓宽次公治《公羊春秋》,举为郎,至庐江太守丞。
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凡六十篇。
△《潜夫论》十卷
右后汉王符节信撰。在和、安之世,耿介不同於俗,遂不得进,隐居著书三十六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范晔取其《贵忠》、《实贡》、《爱日》、《述赦》等五篇,以为足以观见当时风政。颇润益其文。
后韩愈亦赞其《述赦》旨意甚明云。
△《中论》二卷
右后汉徐伟长撰。,“邺下七子”之一也。曾子固尝序其书,略曰:
“始见馆阁有《中论》二十篇,以为尽于此。及观《贞观政要》,太宗称尝见《中论复三年丧篇》,而今书阙此篇。因考之《魏志》,见文帝称著《中论》
二十余篇,于是知馆阁本非全书也。”笃行全道,不耽世荣,魏太祖特旌命之,辞疾不就,后以为上艾长,又以疾不行。夫汉承秦灭学之后,百氏杂家,与圣人之道并传,学者罕能自得于治心养性之方,去就语默之际,况于魏之浊世哉!独能考论六艺,其所得于内,又能信而充之,逡巡浊世,有去就显晦之大节,可不谓贤乎?今此本亦止二十篇,中分为上、下两卷。按《崇文总目》六卷,不知何人合之。李献民云:“别本有《复三年》、《制役》二篇。”乃知子固时尚未亡,特不之见尔。△《家训》七卷
右北齐颜之推撰。之推,本梁人,所著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诸子孙。
△《续家训》八卷
右皇朝董正功撰。续颜氏之书。△《家范》十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纂,取经史所载贤圣修身齐家之法,分十九门,编类以训子孙。
△《阮逸注中说》十卷
右隋王通之门人共集其师之语为是书。通行事于史无考,独《隋唐通录》称其有秽行,为史臣所削。今观《中说》,其迹往往僭圣人,模拟窜窃,有深可怪笑者。独贞观时,诸将相若房、杜、李、魏、二温、王、陈皆其门人。予尝以此为疑。及见李德林、关朗、薛道衡事,然后知其皆妄也。通生於开皇四年,而德林卒以十一年,通八岁,固未有门人。通仁寿四年,尝一到长安,时德林卒已九载矣,其书乃有予在长安,德林请见,归,援琴鼓《荡》之什,门人皆г襟。
关朗在太和中见魏孝文,自太和丁巳,至通生之年甲辰,盖一百七年矣,而其书有问《礼》於关子明。《隋书薛道衡传》称道衡仁寿中,出为襄州总管,至炀帝即位,召还。《本纪》:仁寿二年九月,襄州总管周摇卒。道衡之出,当在此年也。通仁寿四年始到长安,是年高祖崩,盖仁寿末也。又《隋书》称“道衡子收,初生即出继族父孺,养於孺宅,至於长成,不识本生。”其书有“内史薛公见子於长安,语子收曰:‘汝往事之。’”用此三事推焉,则以房、杜辈为门人,抑又可知矣。△《元经》十卷右隋王通撰,唐薛收传,皇朝阮逸学。起晋惠帝太熙元年,终于陈亡。予从兄子逸仕安康,尝得其本,归而示四父,四父读至“帝问哇鸣”,哂其陋曰:
“六籍奴婢之言不为过”。按《崇文》无其目疑逸依为之。
△《帝范》一卷
右唐太宗撰。凡十二篇,今存者六篇。贞观末,著此书以赐高宗。且曰:
“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其末颇以汰侈自咎,以戒高宗,俾勿效已。殊不知闺门之内,{斩心}德甚多,岂特太侈而已哉!武后之立,实有自来。不能身教,多言奚益,悲夫!△《臣范》二卷
右唐则天皇后武氏撰。“范”或作“轨”。武氏称制时,尝诏天下学者习之,寻废。本十篇,今阙其下五篇。
△《大和辨谤略》三卷
右唐李德裕撰。先是,唐次撰《辨谤略》。至大和中,文宗诏德裕、裴等续益唐事,删为三卷,上之。△《法语》二十卷
右南唐刘鹗撰。鹗,甲戌岁擢南唐进士第,实开宝七年也。著书凡八十一篇,言治国立身之道。徐铉为之序。
△《聱隅子欷琐微论》十卷
右皇朝黄撰。聱隅子,自号也。其叙略曰:“聱隅者,物之名;欷者,琐微者,述之之谓,故以名其书。”
△《弟子记》一卷
右皇朝刘敞原父撰。记其门人答问之言。杨忄造、王安石之徒书名,王深甫、欧阳永叔之徒书字。
△《潜虚》一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撰。光拟《太玄》撰此书,以五行为本,五五相乘为二十五,两之得五十。首有气、体、性、名、行、变、解七图,然其辞有阙者,盖未成也。其手写草藁一通,今在子健侄房。△《周子通书》一卷右皇朝周敦颐茂叔撰。茂叔师事鹤林寺僧寿涯,以其学传二程,遂大显于世。此其所著书也。△《正蒙书》十卷
右皇朝张载子厚撰。张舜民尝乞追赠载于朝云。横渠先生张载著书万言,名曰“正蒙”。阴阳变化之端,仁义道德之理,死生性命之分,治乱国家之经。罔不究通。方之前人,其孟轲、扬雄之流乎?此书是也。
△《正蒙书》十卷
右皇朝张载子厚撰。张舜民尝乞追赠载于朝云。横渠先生张载著书万言,名曰“正蒙”。阴阳变化之端,仁义道德之理,死生性命之分,治乱国家之经。罔不究通。方之前人,其孟轲、扬雄之流乎?此书是也。初无篇次,其后门人苏丙等区别成十七篇云。
△《帝学》十卷
右皇朝范祖禹编纂自古贤君下迨祖宗务学事迹为一篇,以劝讲。淳夫,元时在讲筵八年。诘旦当讲,前一夕,正衣冠俨然如在上前,命子弟侍坐,先按讲其说。平时语若不出诸口,及当讲,开列古义,仍参之时事,以为劝戒。其音琅然,闻起兴起。东坡尝曰:“淳夫讲书,言简义明,粲然成文章,为今讲官第一。
△《渔樵对问》一卷
右皇朝张载撰。设为答问,以论阴阳化育之端性命道德之奥云。邵氏言其祖之书也,当考。△《程氏杂说》十卷右皇朝程颐正叔门人杂记其师之言。
△《信闻记》一卷
右皇朝张载撰。杂记经传之义及辨释老之失。
△《理窟》二卷
右题曰金华先生,未详何人。盖为二程、张氏之学者。
△《儒言》一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其书盖辨正王安石之学违僻者。

热门诗人

诗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