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寻、问:打听。打听消息。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炫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的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
成语意思:形容十分安定稳当。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成语意思:僾:仿佛,隐约;忾:叹息。仿佛看到身影,听到叹息。形容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
成语意思: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成语意思: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成语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知本末,重纲常,彬彬文质好行藏。”
成语意思:宗:被人所效法的人物。在久远的年代里堪为文人楷模的人物。
成语出处:《晋书 陆机陆云传论》:“远超枚(枚乘)马(司马相如),高蹑王(王粲)刘(刘桢),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成语意思:问津:询问渡口,问路。指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或尝试。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长沮桀溺藕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成语意思:看到牛的异常想起天气变化,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成语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楚王轼怒蛙,以昆虫之敢死;丙吉问牛,恐阴阳之失时。”
成语意思: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成语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成语意思: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鸣凤记 邹林游学》:“夔龙礼乐承先范,班马文章勘墨铅。”
成语意思: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成语出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
成语意思: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书剑飘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成语意思:洽:广博;闻:见闻。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成语意思: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成语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成语意思:见多识广,学识博大
成语出处:
成语意思: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成语意思: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成语出处:唐 韩愈《泷吏》诗:“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不?得无虱其间,不文亦不武。”
成语意思:比喻毫无价值或无能、品格卑下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倘若事事让他,他一定拿你看得半文不值。”
成语意思:闻:听。不问也不听。形容对事情不关心,很冷淡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成语意思:闻:听。不听也不问。形容对有关的事情不关心;不过问。也作“不问不闻”。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首回:“(唐明皇)除了选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