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意思: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成语出处:茅盾《子夜》四:“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成语意思:犹不拘小节。
成语出处:《旧唐书 文苑传中 元万顷》:“万顷属文敏速,然性疏旷,不拘细节,无儒者之风。”
成语意思: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比喻有独到的见解。
成语出处:宋 杨万里《送彭元忠县丞北归》诗:“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成语意思:枚举:一一列举。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多
成语出处:元 王恽《秋涧全集 紫山先生易直解序》:“其至公正之大论,卓异特达之举,固不可枚举。”
成语意思:无法一一列举。形容数量、种类很多
成语出处:明 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传世者虽不可胜举。”
成语意思:形容作诗时冥思苦想。
成语出处:宋 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诗之九:“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成语意思:犹不识时务。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四九回:“原来毛仲义五更时,先把大虫解上州里去了,却带了若干做工公的来捉解珍解宝。不想他这两个不识局面,正中了他的计策,分说不得。”
成语意思: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成语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成语意思:胜:尽;枚:个。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成语出处: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而宋人撰述不见于志者,又复不胜枚举。”
成语意思:识:知道;抬举:称赞;提拔。不懂得或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也作“不受抬举”。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64回:“这和尚好不识抬举。”
成语意思: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成语意思:涅:黑土。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自然变黑。比喻好人处在坏的环境里,也会逐渐变坏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成语意思:各种事务全都兴办
成语出处:《明史·沐英传》:“在滇,百务具举。”
成语意思: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成语出处:《周易 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成语意思:连极细小处也不放过。
成语出处:廖仲恺《答胡适井田书》:“可见先生对一个问题不肯苟且的态度,不遗巨细的精神。真是佩服。”
成语意思:足:够得上;据:证据。不能作为依据。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成语意思: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成语出处: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成语意思:比喻动荡不定的政局。
成语出处:唐 杜甫《秋兴》诗之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成语意思:拒:抵抗;辙:车轮痕迹,指车。比喻以小敌大,力量悬殊
成语出处:唐·元稹《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虫臂拒辙,鸡肋承拳,万万相殊,破之必矣。”
成语意思:举:举动。成功、失败就决定于这次行动了。指采取事关重大的行动。
成语出处:《晋书 苻坚载记上》:“成败之机,在斯一举。